美文网首页
泰中校友记:清华园单车院士,世界焊接泰斗潘际銮

泰中校友记:清华园单车院士,世界焊接泰斗潘际銮

作者: 我在你来点燃我温暖你 | 来源:发表于2024-09-24 21:06 被阅读0次

齐帆齐微课

继续挖掘泰和中学的优秀校友:前面写了曾庆元院士和肖书海院士,昨天收到几个网友留言,说出国的不要写。笔者是IT行业人,如今信息时代,办公、家庭、个人都在用电脑,人都离不开鬼佬开发的操作系统,程序软件,都在无国界共享科技成果呢。今天写写清华园里喜欢骑自行车的潘际銮教授,这个校友你知不知道呢?

如今出行方便,去省城出个差1小时12分就到了,想去深圳喝个下午茶不到3小时也到了。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人都在享受高铁的快捷,你知不知道这其中也有泰和中学的校友潘际銮院士的巨大贡献。

潘际銮,江西瑞昌人,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

在网上看到潘际銮是泰和中学的校友,起初还有些迷糊,因为他不是本地人,而且他的父亲甚至他的亲人也没在泰和工作过,他怎么会远道而来小县城泰和读书呢?

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原来是这样的。大家还记得今年上半年的一件大事吧?3月16日,浙大郑强教授来到泰和中学新校区考察吗,郑强教授还发起“郑强奖助学-奖教基金”向泰和中学捐赠了100万元。

如果说郑强教授为什么来泰和,那也是潘际銮来泰和读书的原因,他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的渊源。

1938年6月,武汉会战打响,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无数百姓背井离乡,躲避战火。

潘际銮是瑞昌人,武汉离瑞昌多远,这么说吧,如果你家住湖北武穴,那江对面就是江西瑞昌。

苦难当头,潘际銮一家也不得不加入逃难的行列。可潘际銮的大哥潘锡圭还在外地读书,父亲辗转打听,终于得知大儿子从金陵大学转入浙江大学,在1938年2月,潘锡圭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随浙大校友西迁到了江西泰和。

潘际銮的父亲在铁路局工作,南浔铁路留守处在遂川,离泰和不远,为了一家人团聚,父亲带着全家逃往泰和,于是,在1938年的秋季,潘际銮入读泰和中学。

那年才是苦难的开始,随后潘际銮一家又经历多次逃难,经常连饭都吃不饱,有时一家人就靠挖野菜采蘑菇为生,潘际銮还辍学到做过小工。

幸运的是,潘际銮的父亲虽然是铁路职工,他还是个有学识的清末秀才,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只要一有机会就让潘际銮继续读书。

这位父亲还极具文人风骨,在逃往泰和的途中,经过吉安时,潘际銮的母亲下船去买些家用,父亲就带着孩子去参观白鹭洲书院,这座历经岁月洗礼的学府,承载着数百年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承,让潘际銮从小懂得读书改变命运,甚至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战火纷飞的年代,潘际銮求学历程何其艰难,光一个中学就读了六所学校,我们泰和中学正是他中学的第一站。

潘际銮把苦难踩在了脚下,一心求学。1944年,潘际銮以云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及云南师范大学前身,那是中国抗战时期最顶级的学府。

1948年潘际銮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机械工程系毕业,投入了我国急缺的焊接领域。

几十年的科研打拼,潘际銮成为了国际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他建立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焊接专业,完成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套核反应堆焊接工程,担任我国第一个核电站的焊接顾问。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数据,说中国高铁技术牛得很,放一枚硬币在座位上,在行进的过程中都不会倒。

想想一个庞大的高铁工程,几万公里长的路线,而厂家只能生产100米长的钢轨,要全部焊起来,要磨平、磨得很光,在潘院士的指导下,我国完成了80多万个焊头,天衣无缝地连成了长长的高铁路。

正是潘际銮苦研开创的焊接钢轨技术,让中国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体系,让普通百姓也能坐上快捷平稳的高铁,这项技术连欧洲、日本甚至美国都可望而不可及。

何其威武,潘际銮院士!他把焊接技术做到世界第一,推动中国工业的强大,他科研成果价值千亿,常年却只骑一辆普普通通的自行车。

清华园的学子,经常看到潘际銮骑着自行车出行,后座载着他的夫人李世豫,夫人也是个才女,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潘院士八十岁骑自行车,九十多岁还骑着自行车,夫妻恩爱,健康,活泼,简直是清华园的世外高人。

潘际銮为国家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却如此朴素,低调!他心存善良和大爱,只管全心全意为国为民,并不需要外在的享受填补内心。

潘际銮,鞠躬尽瘁,国士无双,他也是泰和中学的校友!该是人人追求、记住、熟知的人吧!

后记:不知有没错字,大家多多指教。打印机要调试,还有台电脑要修,忙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泰中校友记:清华园单车院士,世界焊接泰斗潘际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wq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