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为什么那么受欢迎?他到底在精讲老子里讲了些什么?
搞学术的老教授给人的印象一般是严肃正派,特别是研究晦涩古文的,更给人一种老古董的味道。而戴建业现年63,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教研室主任、古代文学学科组组长,正是一位这样的老教授,可他给我们的感觉却完全颠覆了我们心目中一个老教授的经典珍象,说话有些“不三不四”,随笔杂文也“不衫不履”,连讲课时也总带些极不规范的口语“我滴个天”、“听到没有”、“听懂没有”。
在央视百家讲坛差点因为太带麻城口音及口语习惯被赶下台,但他却迅速在抖音视频走红,把许多百家讲坛大家如易中天、王立群远远甩在身后,这件事他也不忘调侃一下,他说:“我完全不知道抖音是个什么鬼东西,却有人告诉我,你在抖音上好火,于是我请教别人下载了抖音。我以前从不看我自己的音频、视频,但我看到我的粉丝和点击量远远超过其他讲古文的大家,我就特意去看了一下。一看,我觉得我真的比他们讲得好多了。”
同学们都为他的沾沾自喜和大言不惭而哄堂大笑,而他毫不以为意,“做人就要经常说错话,同学们听到设有,经常说错话就会快活许多。”
这话说得有些不太正经,但细想一下,确实是这个理。所以戴建业怎么看也像是个老顽童,不像个正经教授。可老顽童嘻笑怒骂间,全是处世入世的哲理,让在现实中普通陷入焦虑的我们不由得耳目一新,总会留下会心一笑。
我在网上搜了下,感觉他讲唐宋诗词的视频居多。不过,他也坦言,就兴趣而言,最喜欢的还是六朝文学和唐宋文学,至于老子的专著与庄子的论文,都是当年为了弄懂魏晋玄学的副产品。但是他写的老子专著依然不容置疑地受欢迎。
这本《戴建业精讲老子》也经五家出版社出版了九版,被印刷几十次,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我们都知道《老子》玄而又玄,晦涩难懂,很多人都不愿读这么深奥的书,那戴建业在精讲的老子里讲了些什么,怎么会这么受欢迎呢?
一、精讲老子讲了些什么?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者老子,本名李耳,字聃,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陈国苦县,略长于孔子(孔子曾以学生名义向老子问过学)。他出任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的官职,这个职务一般都是由学术家领袖或名流担任,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
既然《老子》又称《道德经》,不言而喻,“道”与“德”是《老子》中的两个核心范畴。
“德”于今天的我们可能好理解一些,一般都是与情操不义、自我约束有关,可对“道”,就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了。
1、选说道
何为道?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实体、自然变化的规则和人类社会的法则。怎么理解呢?
道视之不见其色,听之不闻其声,嗅之不得其味,触之不得其形,但它又同时为在于万事万物中,我们可以从存在的万事万物中去窥见道的广大无边,它的局部随处可见,又无所不在。所以它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万物的本体。
老子用“谷神”位于低下,四边有边界,中空的意家来说明道是万物之母,但“谷神”仍不是道的全部,它只是老子为了像我们说明道是如何衍生万物,又包含万物的。
道衍生万物,看似静态,实则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缓慢状态。春去冬来,万物一枯一荣,我们都感觉得到这种变化,却从未看见一片叶子是如何长大,一朵花是如何绽放的,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谁也无法去阻止,谁也无法去加速,这就是自然规律。
因此,“道”又指自然,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变化,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这种规律,就像抽万断水水更流,不是激起它更猛烈地冲击,就是使它改向一条无法预知的道路,维持这种情况一段时间后,新的常态又重新形成。所以,万物唯道才是正轨,什么东西都不能朝令夕改,无故用外力来阻止道。
道的运动近似于静态的发展,但它的发展充满无限可能,因温度、气候、时间、时代等外界千差万别的不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没有一件会是完全相同的。因此,道又是一。
一是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但一中又包括许多局部,任何一个局部都不能用来代替一。这里所说的道即一,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系统,系统要整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把局部一一拆开了,物不见其多,也不见其少,但却散失了整体的功能,系统也就不复存在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虽是一,但不仅仅是一,它表示了万事万物分化、发展的规律与状态。
所有道理的讨论无非是为了运用于人,讲道当然也是为了能运用于人,那怎么运用呢?一言以蔽之:无为而治。明白了道既是本源,又是本体,既是自然规则,又是发展方略,那无为之治确实就是人类对待万事万物最精妙的方法。
顺应大势的变化,人生起起落落,历尽酸甜苦辣,一生才够完整。没有人永远甜蜜,也没有人永生痛苦,不管你多么想留住甜蜜,它也终会不紧不慢地流走,不管你多么沉迷于痛苦,也终会有一天变得心如止水。无为而治,就是不要过分在乎它纠结于它的存在,否则,你只会觉得快乐太快抓也抓不住,痛苦太难熬赶也赶不走。其实如果你懂得了道,你就会知道什么都会过去什么都可能再来,就会变得坦然一些,更容易接受一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宇宙自然万物,无不可以用“无为之治”处之,与天道抗衡,违反自然规律,无亦于以卵击石,就算能得到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目前所谓的利益会变得不值一提,而以后带来的灾难可能无穷无尽。
2、再说德
大道沦丧,我们便看不见整体的变化,而只在乎眼前的局势,这个时候,便出现了“德”。有德的人,受人尊敬,然而,人世间出现德,人就分为有德之人和无德之人,这本就是人类的灾难,我们不该对德有所庆幸。
德分上德和下德,上德效天法地,顺归自然,无为无名无形无迹,也就是道,也可以说是直觉。王阳明说人本有良知,能遵从直觉就是遵从人本有的良知。只是后来出现“仁义礼智”的教化,蒙蔽了良知,把良知视为一种人为的产物,其实这是错误的。
下德包括“仁义礼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下德可分为三个层次:“上仁”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是第一个层次;“上义”有所作为并出于有心,是第二个层次;“上礼”存心而求却是出于礼貌,是第三个层次。
当道与德都丧失,就成了“智”的天下,人们无法遵从内心需求守善,也无法通过后天教化从善,那只有靠聪明的才智来制定繁杂的细则和律法,来逼迫人们不犯法。
如果有人承认真正的智是辩析明确、条理分明的思维,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就不会承认大智若愚、聪明反被聪明误等至理名言。人类现在已经向一条误区义无反顾的驶去,自然、环境、科技都已把人类带入到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甚至弹指一挥间,人类就可能全部覆灭在自己的聪明才智里。
所幸的是,现在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进行全球对话,签订合约,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生存,从来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死了,我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道不仅是我们生的本源,也是我们存的本体,既是我们的开始,也应是我们最终回归的所在。道亘古不变地循环往复,毫不偏私地不言不语,不藏私、不纳垢,我们赤条条的来,又渐渐复归于无,这就是我们活着该悟到的道理,并应指导于我们活着的道德。
二、结合现实,都是我们感兴趣的话题
三、解决了我们目前的误解和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