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来是学新闻传播专业的,《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这两本媒介文化的经典作品,早就应该细细品读一番才对,直到毕业才读完实属不应该,可总算读完了。
尼尔波兹曼是媒介文化的研究者和批评者,被称为麦克卢汉之后的又一位大师,出版过20余部著作,《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
百闻不如一读,真正读他的作品才感到他的伟大,他是一位对媒介文化有着深刻的洞见和睿智的观察的批评者,对我们日益沉迷于电子设备的大多数人敲响了警钟,《娱乐至死》讽刺娱乐界,而《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震耳发聩!
2
《娱乐至死》尽管已经出版20多年了,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愈闪烁智慧的光芒,更加体现波兹曼的深刻洞见,他描写的景象俨然就发生在现实世界啊。
人们日益沉醉于不用思考的电视,电脑等电子媒体,而越来越忽视书籍,杂志等印刷品,电视本身所带有的特性不允许进行深度思考,比如电视广告,一般每个电视广告只有十几秒钟,而它就是想在十几秒之内作用于你的感官,以你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送给你,让你记住某个品牌或做出购买的行为,怎么短的时间怎么允许你的思考呢?而印刷时代几乎只有印刷品,人们思考,辩论,极大刺激人们的思考能力,进而印刷时代带来的就是人们逻辑性强,独立思考能力强的特点,电子时代本身依靠刺激你的感官器官的特点,形成人们依靠电子媒体,逻辑性差的特点。
电子媒体时代,作者从公众话语体系的割裂,宗教娱乐化,政治娱乐化,教育娱乐化四个方面论述电视对美国文化造成的影响,电视对我们感官造成的娱乐的刺激,让我们日益沉醉于这种娱乐的状态,作者提出深刻的警告我们终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而这也是赫胥黎对我们的警告。
当然这只是对我们的警告,我们不得不思考面对电视,电脑的冲击,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它们?当然我们享受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时候,它对我们造成的坏影响我们该如何克服?这真是一个问题。
当然作者是个乐观者,作者的对于美国社会的建议是寄希望于教育,而对于我们毕业的人就是自我的警醒了吧!
3
《童年的消逝》也是作者在电视对我们冲击的时候,他对童年的一些思考。
他的逻辑特别清晰,从中世纪社会开始谈社会学意义的童年概念没有产生的原因,后来印刷时代下童年概念的产生和持续的几百年,到如今电子时代下童年概念的逐渐消逝。
中世纪没有产生的原因和现如今逐渐瓦解的原因竟然出奇相似,其一是羞耻心的减弱,其二是社会表达不具备独特性。
当然童年的消逝的另一个表现是小孩愈成人化,比如在犯罪,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性问题等,小孩和成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为他们面对差不多的外界的媒体环境。
孩子的好奇心,单纯的心思逐渐减弱,同时对暴力,犯罪,性问题的认知和成年人的差距逐渐缩小,童年不断的消逝。
当然有的学者认为童年是生物学上的意义,无论外界环境怎样变化,童年的概念只会隐藏不会消逝,等到合适的时机又会表现出来,而作者认为的童年概念是社会学意义,会随外界环境消逝,不同的定义不同的结论,同时作者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也是缺陷,不过作者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
4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全部正确,或者说只是部分有道理,但是作者的思考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思考的方向,我们如何面对电子媒体对我们各方面的冲击,我想每个人的答案并不一样,只要我的思考能够让大家有兴趣去读这两本书或者能让大家对司空见惯的媒介现象的思考,已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