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狗的时间和曈曈读苏轼《水调歌头》
机械的背诵一些古诗歌“有没有用”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机械的背诵,遗忘的速度很快。小孩子小的时候可能因为心无旁骛,记性好,他们竟然能够在毫不理解的情况下背诵许多内容,比如曈曈和小晅都是背诵绘本的高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性的背诵不仅是背诵本身需要,也是小孩子心理,大脑、思想成熟的需要,他们不是传声筒。
昨晚,和曈曈一起遛狗,她给我背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五年级的小孩子读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是明白的。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醒她一些不易察觉的重点。
我们从写诗缘由说起。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在山东密州做官,他因为和当时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请求调离京城,希望能够到离弟弟子由比较近的地方为官,但是未能如愿,如今兄弟分别据说已经六七年了。古代的离别和今天不一样。今天科技改变生活,视频、微信交流方便,实在有事,飞机不到三个小时沈阳就可以到合肥了。但古代就不一样了,交通不便,书信难通。所以,古诗中有许多感人的“送别诗”,还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这样的诗句。曈曈提醒我说,今天虽然可以视频,但是隔着手机,摸不到抱不着,还是想的。我知道她写过想念二叔、姥姥姥爷的文章,觉得她说得对。
“欢饮达旦”,当她知道“旦”是早上的时候,加上“欢饮”,她说这个夜晚苏轼不是孤独的一个人,中秋节,他和朋友们一起过的,但是想念家人。
可是等到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由于要调整诗歌的语序,她开始不知道怎么来理顺。后来她理解成诗人端着酒杯问青天,“明月何时升起来的”?我让她再想想。她说“是不是在问,这么明亮的月亮,哪天有呢?”她第一个问是“当天”的哪个时辰;第二个问是问这一年或者这个月“哪一天”?
那么苏轼问的到底是什么呢?从字面意思来看,当然也可以那样理解。但是他为什么不写“明月几时升(出)”或者“明月几时圆”呢?另外,他是去问“青天”,而如果按照这两个意思理解的话,一他可以问问身边的人,二他毕竟没有糊涂,他知道人间“今夕是何夕”,三如果他是那两个问的话,这词的一开篇就黯然失色了。他的问题只有“青天”可以解答,那么他问的就只能是一个问题。曈曈不愧是曈姐,这时她也想起了,苏轼问的是:天上这轮明月在宇宙中何时存在的。这就成了一个永恒的问题,就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苏轼一出口,就是不同凡响的,曈曈说,他不是写作文时字数不够凑字数呢,他好奇。
而有了这“好奇”,才有下文那美好的想象。无论是写作者苏轼还是今天的读者——我们,面对这首时,就有了一份默契,一种感情上的相通。
人间的今晚,明月皎洁,夜色醉人。苏轼他好奇:那么天上呢?在月宫,不知道是个多么美好的日子呢。“我欲乘风归去”,曈曈问,苏轼说“归去”就是个很奇怪的说法:“归去”仿佛苏轼本来就是天上的人呢,“乘风”那就是仙人了。在理解了“琼楼玉宇”之后,因为“高处不胜寒”,苏轼最终选择了“在人间”“起舞弄清影”。
后来回到家里,我查看周汝昌《千秋一岁心》中解读《水调歌头》,觉得周先生说得更好:苏轼并不是将人间与天宫比较,摒弃天上,赞美人间。而是大胆的想象:月宫里仙子在美妙的仙境里翩翩起舞,而我们人间的这些凡人,因赏月光而歌舞,两相对比,不知道是怎样的不同呢?
从整首词的意境,还是从苏东坡当时的思想来看,苏轼都不是要在“天上”与“人间”之间一比高下。他只是因为太喜欢丙辰中秋这个夜晚,他想着这么好的月色,这么好的酒,再加上他这么好的文采,“天上”也似“人间”,“人间”堪比“天上”。
可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曈曈说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时,很会领悟“转”“低”“照”这几个动词说明夜已经渐深。但是当时由于我的理解不透,没有很好的明白“朱阁”是红楼;“绮户”是雕镂精美的窗扇,这里的寓意,只简单说,夜色已深,那“无眠”的人便是词人自己。
而周汝昌先生认为,苏轼是不会将自己安排在“朱阁”、“绮户”之中的,更何况序文中已经写到“欢饮达旦”,便不能用“无眠”来形容自己。所以“照无眠”是将美丽的月宫仙女与想象中的人间女郎融合在一起。“无眠”的正是那因心怀离别之情对此佳节良宵,辗转不寐的女郎。
苏轼这首词他的笔触并不仅仅是抒发自己的兄弟之情,他在序文中说的很清楚——“兼怀子由”。那么他就是在抒发一种更广阔意义上的情感——良宵美景,悲欢离合,人生的多情与无奈,而这又绝不仅仅是他子瞻和子由两兄弟才有的。
所以,才有下阙的千古名问——“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这“别时”便可作为“离别几时有?借月问人生”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别时”,这是每一个人的“别时”。就如“月有阴晴圆缺”,人生的悲欢离合,谁也逃不掉。
因此,曈曈说的是对的,科技可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千古不变。只是说到这里的时候,小姑娘已经泪眼朦胧,或许她想起了最喜欢的愿意成为一颗纽扣永远陪伴身边的二叔;或许想起了一年才能见一两次的姥姥姥爷,舅舅,二姨小姨,舅妈和姨父们,或许她想起了sunny,或许是病入膏肓的姨奶……直到我们读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她的心情又好了一些。
我私下里想,曈曈会不会觉得,有一个语文老师做妈妈,真的很烦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