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实秋《时间不语,却给出了所有答案》
闲暇的冬日午后,最适合读梁实秋先生的这本《时间不语,却给出了所有答案》,让平静的心更加一层温暖。人生短促,所谓喜悲也不过是广阔世界的沧海一粟,却仍会心生执着,对生活苦苦追问。作为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的梁实秋,他选择将答案写在平淡的生活中,写进一蔬一饭,写进熙攘人群,写在笔墨之间。“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原来生活的美与真不在别处,就在身边。

于人生中品滋味
梁实秋爱吃也会吃,他在《时间不语,却给出了所有答案》中写道:“生命有限,吃一顿就少一顿,每一餐都不能辜负。”一日三餐,食物穿针引线将时间串连在一起,用心吃饭的人,必然也是对生活充满极大热情的人。
对于梁实秋而言,难忘的不仅是美食的滋味,更是有关于美食的回忆。提到豆腐,他惊艳于徐悲鸿等人共同品尝的“不曾再遇此一杰作的”的蚝油豆腐。谈到笋,又想起来未曾赴好友约一品新笋的遗憾。说起栗子,更是不得不提徐志摩钟爱赏桂,吃煮栗子,一年桂花被雨摧折,徐志摩有感而发作诗《这年头活着不易》。
苏轼曾说:“休对故人说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故人故国,新火新茶,美食与记忆像是两生花,总是相互勾连缠绕。品美食,亦是在品回忆。苏轼用新茶驱散旧愁,恰如梁实秋用美食包住回忆。
于滋味中悟道理
都说世间洞明皆学问,但需听者有心见者有意。有这“一心一意”,一碗萝卜汤也能咂摸出几分道理。
《时间不语,却给出了所有答案》中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梁实秋去友人家做客,席上一钵排骨萝卜汤引得众人一片赞美。原来,想要汤好喝,秘密在于多放排骨,少加水。由此,他联想到少说废话,言之有物,便是能引起人兴趣的秘诀。
有时,对人生的顿悟,不来自虚无宏大,而是随着日常小事生发,因此望木成林,见风成诗。所谓道理,并非是“无花空折枝”的无病呻吟,而是以自然灵动的心看待世间万物。万物并非死寂,他们如水一般无时不在流淌、变化。生活中的一切其实皆有话可讲,皆有诗可做。身处其中,人生也变充盈真切起来。

于道理中看端倪
“由于时代变迁,昔日的圣言有些未必可以奉为圭臬,有些即使还在流行,实际上也已近于谬论。”梁实秋能从烟火气中品人生,同样也不缺在道理中看端倪的叛逆劲儿。
比如他觉得“树大自直”有问题,巨木神木固然高耸入云,但这些树并非长大了才变直,而是生来就是直的,树要培育,人要教育,这便是“玉不琢,不成器”。同样的还有“虱多不痒,债多不愁”,虱子多了一定其痒无比,债务多了也必然焦头烂额。侥幸逃脱债务这种缺德事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其人必长袖善舞且寡廉鲜耻”,且时刻内心充满担忧,并不值得推崇。
对道理的思辨,对世事的追问,这股不拘泥俗常的叛逆劲,让人生清醒,让生活真实。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那些在过往生活中沉淀的美好与真实,便是一切问题的谜底。时光的回答写在生活中,从来都是未来可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