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讲到了“挑河”,估计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个是没有概念的,甚至都没听过这个词儿。我们父辈和再上一辈儿的老人们应该知道,90年代以前,我们国家还比较贫穷,而各种各样的基础建设之类的都要一样一样地重新开始,修桥、铺路、清淤,等等等等,都是急需建设的基础。自古漕运都是国家重中之重,政府自然也是很重视的。但是无论上述的哪个工作,都需要大型的机械设备辅助,然而当时的中国实在没有那样的条件,因此所有的河道里的淤泥、泥土、水草杂物都得靠人工开挖、挑运,这就是所谓的“挑河”和“挑河工”的由来。
挑河工们没有任何挖河的机械,当年的老百姓们完全就是凭着铁锹和独轮车,一锹一锹,一担一担,一车一车,千百趟的来回和挥动,挖开了现在纵横各处的许多条乡间的河道水网。我们老家乡里的几条河,都是当年家家户户的“挑河工”们日夜赶工,用铁锹一锹锹挖开的。在没有机械的辅助下,这是多么大的工程量和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放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的先辈就是靠着这样的吃苦耐劳,构建起了我们这里农村里纵横乡间各地的河道,小时候家里喝水洗衣服淘米,都是靠的这四通八达的河道。那时节用水,都是用桶到河里挑水回家里吃用,可以说我们的小时候都是吃着家门口小河中的水长大的。那时候农村里的老百姓都还没用上自来水,打口井也不容易,如果没有挑河工们用汗水开通的这一条条河道,老百姓的生活还会多上许多的麻烦和难处。
那时候的饭盒,还记得吗就是在那个时代,我外婆和外公已经养育了四个孩子,生活的困苦不言而喻。“挑河工”是个重体力劳动,没多少人愿意去干,为此各个大队给每家每户都分配了任务,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青壮年都有出工的任务。外婆家就只有外公这个劳力,自然跑不了,所以基本没有多少休息,早上喝点粥,揣上一两个煮山芋扛着铁锹去上工,天黑了带着公家中午发的一铝饭盒饭回来家里,喂饱几个还小的孩子。每天这样起早带晚,在那个困难的时代里支撑着,苦苦盼着孩子们长大,日子能好起来。
外公姓宋,外婆姓陈,外公性子不急,慢悠悠的,为人处事不争不斗;外婆不同,性格比较急些,挺强势。那个时代,基本家家当家的俩人至少得有一个能拿主意的强势的当家人,而在老宋家,就是我外婆。在那个时代过着日子,外婆每天要带孩子,还得下地干活儿,家长里短的都是外婆在拿主意,开始一两个孩子还好,等到舅舅出生的时候,家里越来越忙不过来,还好大姨有了八九岁,会帮着做做饭洗洗衣服什么的,算是帮着外婆分担了不少的压力。
我家围墙边的小花那年代成长的人家大都很苦,但苦中也有属于他们的种种难忘的快乐,那一点点的记忆点缀了一代人平凡而又朴实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