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晓得“敬惜字纸”,有字的纸是要集中在一起烧掉的,类似一种仪式,字,是有神性的。
到文化时期,人定胜天,不要说封建迷信书籍,就算是四大名著,因为是古版线装的,也没好运气。亲眼见过老姨家的一本发黄古书,翻来看竟然是半本水浒,当时眼睛发亮,问另外半本呢?
给孩子擦屁股用了,那个纸软绵……反正也要烧的。
烧炉子的时代,用纸引火的事天天发生,古书尚且遭劫,其他字纸诸如作业本,会议笔记之类的做厕纸算是分内之事,干净一点的会被老人家拿去做纸浆,糊在竹篾小筐外,糊一层晾一层,全部干透后,包以香烟纸壳,最终变成一个花花绿绿的针线笸箩。这应该是字纸最好的结局。
现在孩子们多用电子产品打字,有字纸的都是书本试卷,毫无收藏价值,毕业时可攒够好几袋,或送回收站,扔垃圾箱,不折不扣的斯文扫地。
老父亲是个爱惜字纸的人,他有个黑漆描金的旧木匣,上着一把旧式小铜锁。我们都以为里面放着什么贵重东西,从没敢问过。母亲都不曾打问过,他们是那时代少有的互相尊重隐私的夫妻。读书以后各自离家,早都忘记了神秘的小木匣。直到去年春节,母亲打扫床底,无意间发现木匣打开了,原来是合页锈蚀掉了。
父亲过来查看,全家人也凑过去,发现木匣里有几匝信件,都是毛笔所写,原来是父亲读书时爷爷大伯写给他的。拆开信看,全是文言。也有母亲写的钢笔字信封,再翻捡,竟然发现我们小时候写的几张歪字和我画的涂鸦。
大家兴奋之余,也有点不足,最后父亲拿出一个册子,让我们猜是什么,大家轮流翻看,全部蝇头小楷,整齐划一,内容似乎是记述一些人名,一些住址,还有生辰。
“这是我出生时你们爷爷写的。”
再看才明白,里面的人名原来是家族男性长辈的简介,每个人都有字,有号。太爷爷的号居然叫某某老侠,太爷爷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散了不少家财。爷爷守祖业不曾闯荡,却也承其父大号,叫某某少侠,呵呵,乡人都说我们家的人脾气刚直,敢作敢为,说起来确乎带着些侠气。
留着这个干嘛?我问。
老父说,里面有两个字是他后来写的,是爷爷手把手教的。我翻了半天,真找到两个与其他字不大一样的,不像大人写得那么流畅。
文g期间族谱被毁,祖屋也变成废墟,老父保存着这些字纸,或许有点保存家族历史存续亲情的意味。
我也有一段敬惜字纸的经历。那时我们作为全区唯一的小学班级开英语课程。老师是外面来的,教材是专配的,那种优越感至今都留在血液里。
学了一年后结束实验,老师走了,课本还在,一本写着英文的书,全书店都找不到的。所以倍加珍惜,虽然不学了,仍然会拿出来读,给家人说每个物品的英文怎么说,然后从她们惊讶的表情里收获满足。
及至读了大学,学了别的专业,英语不再是主修科目,依然是最爱英文,每月都会买英文名著,英文歌带自然也不会放过。即便是一张贴画,有哥特体书写的泰戈尔诗句,便不会随意丢弃。
如今有了电子书,依然会逛书店,依然会不自主地光顾外文区,看新版的名著又增添了什么新花样。
曾经手抄英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为减压,二为消遣,密密麻麻写了一厚本。心想,等我归西,这本子肯定要进垃圾桶,如今谁还稀罕26个字母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01966/6e682e39a2f037f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