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习心得:
11.26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长叹曰:“吉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宗庙会非,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都围绕孔子而坐,大家一起聊天。孔子说:“我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你们就不敢说话啦!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大家都知道你了,你们会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立刻带头,率先不加思索地说:“一个拥有千辆马匹战车的国家,周围有强国环伺,常年受外国侵犯,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国,三年左右,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做事有规矩。”
孔子见了,轻轻一笑,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有六七十公里,或者五六十公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左右,我可以带领那里的百姓富裕起来,至于修礼治乐,那就得另请高人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赤,你怎么打算呢?”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但我可以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见、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个小小司仪这样的人。”
孔子又问曾点:“点,你怎么办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孔子又问“那没问题,大家都是各自发表各自的观点嘛。”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新衣已经上身,我和五六位成年朋友,携带六七位小朋友,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和曾点的观点是一致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后,曾皙留在后面,问孔子:“他们三位所言观点怎么样?”孔子说:“也不会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嘛 。”曾皙问:“那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也一点不谦虚,所以我笑了笑。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大的地方上发生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觉得做个小小的赞礼司仪都是小事,那什么样的事情才是大事呢?”
感悟:这一篇很长,通过对白,给我们脑海里画了一张人在成年后应该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升级打怪度过完整一生的思维导图。从子路的强兵之梦,到冉有的强国理想,再到发展成富强之国后应该更有重点的建设礼乐,用文化丰富头脑,最后实现曾点所言大同社会的终极梦想。
完整地再现了中国自上个世纪成立以来,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国家每个阶段提出的治国目标都不一样,但和孔子与弟子们坐而论道的这段对白非常契合。好像人的一生,幼儿强身健体,少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青年努力打拼,建设美丽家国,晚年则红尘归来平淡是真。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全家有幸参加了苏州中学举办的舞蹈专场,该演出名称就是取自《论语》先进第十一篇中的这一章里的《风乎舞雩咏而归》,
主题既体现了对历史文化最高美学境界的传承,又点明了身为地方重点高中为国家培育栋梁的责任担当。当时感悟很深,如今重读《论语》,感受自是又深一层。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翻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回归到礼的规范上,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许你的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敢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我会照着这些话去做。”
感悟:这一章信息量巨大,我分为三个层次来阐述个人观点:
1、什么是仁?
仁,本义是对人友善,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如儒家提倡的“仁爱”、“仁政”等。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今伊拉克地域)、古埃及、古印度(今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区域)和中国,创造了古印度和古埃及文明的那些人和现今生活在这两块陆地上的人,早就没有什么关系,只有中国还在。
为什么中国还在?靠的是什么?中国上下五千年延绵至今,靠的是中华文明,文明当中的那些典籍,典籍当中承载的那些思想,思想当中的那些词语,词语是融合在我们的血液里带来的那些基因。
《论语》中仁者先后出后109次,关于“仁”的名句有很多,比如: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者爱人......
“仁”具象来说,就是教化一个人怎么处理和其他人之间的协作关系,说清楚怎么与人正确相处的原则。
2、如何做到仁?
个人认为,孔子弟子子贡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基于体谅之上的换位思考的语言和行为,即为“仁”;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礼记中庸》中给出方法论“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进一步给出个人达到“仁”的境界的修练方法;而孟子则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哲们所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3、颜回是怎么做的?
颜回这个人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他对待孔子言行的“无所不说”,我们通常都会认为“真理越辩越明”,没有对同一件事情不同观点的交锋,又如何认知真理呢?颜回则用他的言行举止告诉我一个道理:高情商的人不是只会顺着别人的话说,从不反驳,而是打心底里学会了把别人的话听顺,也就是正向解读,为己所用。
这样为人处事的习惯,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因为自己内化得快,获益更多,人际关系美好,反哺颜回学习更卓越,更加“无所不说”。
这种特质,有点像我们现代社会里常常在修练坚韧特质时提到的一点——钝感力,愿我们都能做到为仁由己克己复礼,不负时代重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