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挽救大汉王朝的两次转机之四

挽救大汉王朝的两次转机之四

作者: 文史迷途 | 来源:发表于2023-04-19 18:51 被阅读0次

原创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弗陵登基为帝,是为汉昭帝。但汉昭帝年仅五岁,朝廷实务均由霍光代为决断。

霍光秉承着汉武帝的遗诏,忠诚大义,恪守原则,一丝不苟地延续着汉武帝后期制订的国策。对外止兵休战,和亲匈奴,恩威并施,边境的袭扰大大减少;对内鼓励耕作,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重于教化,使凋敝动荡的汉王朝逐渐稳定,回归正轨。

但霍光与其他几位辅政大臣在王朝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分歧,在人选任用、权利分配上也逐渐出现了裂痕。权臣各怀心事,彼此敌视,危机一触即发。皇帝年幼,大臣决裂,巨大的阴云开始笼罩着大汉王朝,历史再一次考验着这个刚刚从动乱中走出,元气尚未完全恢复的王朝。

汉武帝临终前将大汉安危系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一身,但此时的大汉王朝皇帝年幼、权臣数人、心不同一,外有强藩、觊觎帝位,虎视眈眈。历史决定了霍光不仅要有对汉王朝的忠贞不渝;对武帝治国纲领的坚定不移,而且要有足够的智慧、深远的谋略和杀伐决断的勇气,才能匡正汉室,不辱使命。他会在即将到来的危机中冷静镇定,运筹帷幄吗?他会让自己和大汉王朝化险为夷吗?他会用自己的睿智通透来证明汉武帝的慧眼识珠,所托得人吗?

(二)慧眼识珠(下)

这时霍光的副手,忠心耿耿的车骑将军金日磾已因病去世,辅政大臣除了霍光,只有左将军上官桀和御史大夫桑弘羊。

桑弘羊在武帝时期就主管财政,采取了将盐、铁、酒等物质国营专卖等措施,成功化解了武帝后期王朝日益紧张的财政危机,使大汉王朝在与匈奴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他功不可没。

但此时盐、铁、酒等国营专卖的弊端尽显,民间怨声载道。这与武帝与民休息,与政宽简的政策格格不入。但他仍坚持己见,不思易改。于是霍光组织了一次由民间推举的“贤良文学”之士参加的关于盐、铁、酒等国营专卖的利弊讨论会。会上桑弘羊成为众矢之的,被驳得灰头土脸。从此埋下了与霍光决裂的种子。

另一个辅政大臣上官桀与霍光是儿女亲家,但他机心颇重,私欲膨胀,几次向霍光提出要把自己的孙女(也是霍光的外甥女)送进宫,伺机立为皇后。使自己权势日重,地位更为巩固。霍光以皇帝年幼,皇后母仪天下,不可操之过急为由,予以拒绝。

于是,上官桀和儿子上官安开始对霍光心怀忿恨。他们转求昭帝的姐姐,在朝中权重势威,颇有影响的鄂邑盖长公主。如愿将孙女送入宫中作了婕妤,几个月后就被立为皇后。

不久,长公主想通过上官桀向霍光请托,违规立河间人丁外人为侯,被霍光拒绝。就降低标准再次请求授丁外人光禄大夫,又被霍光拒绝。上官桀父子与长公主颜面尽失,恼羞成怒,从此对霍光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刚好此时桑弘羊又因为为子弟求官被霍光拒绝,迅速加入上官桀和长公主的阵营。还有昭帝之兄燕王刘旦,自以为年长应继承帝位而未能如愿,遂有反叛之心,欲取而代之。他也很快加入反对霍光的组织。

几个人一拍即合,密谋除去霍光。内有皇亲权臣,外有拥兵强藩,霍光似乎已经四面楚歌,危机四伏,无可避免的刀光剑影,即将向他袭来。

有一天霍光外出,有一封密奏送到小皇帝手里,说霍光大权独揽,一手遮天,欲图谋不轨。已开始笼络将领,检阅军队,为防不测,应立即调燕王旦领兵进京,拿下霍光。

但皇帝虽然只有十四岁,却一眼看出奏书内容有假,命彻底追查诽谤之人,并诏告群臣:“大将军是忠臣,是先帝托付辅佐我的,今后还要有人诽谤大将军,就重重地治罪”。上官桀等人阴谋失败,但并不死心,决定铤而走险。他们决定由长公主出面宴请霍光,在席间杀了他,废昭帝,另立燕王旦为帝。

但这一切并没有逃过霍光的眼睛。不久阴谋败露,燕王刘旦和长公主自杀,上官桀和桑弘羊举族被诛,一场刀光剑影的朝廷内讧就此画上句号。

幼主权臣,并没有相互猜忌,给人以可乘之机。霍光运筹帷幄,轻描淡写就化解了大汉王朝一次巨大的危机。

昭帝成年后,仍把政事委托于霍光,大汉在稳定的国策中稳步前进,欣欣向荣。汉书赞“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而成名,大美哉!”但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6月2日,年仅21岁的昭帝猝然去世,又给命运多舛的大汉王朝留下了重择英主的难题和风云变幻的危机。霍光,该如何应对?

武帝子孙凋零,且德行名声显赫者几乎没有。霍光绞尽脑汁,和众大臣商议后,决定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但昌邑王登基后的所作所为却让人大失所望。他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尽情享乐,没有一点圣明君主的样子。

一道更大的难题摆在了霍光面前,刘贺为帝,君之不君,上行下效,长此以往,将危害社稷,祸乱天下。那武帝的嘱托,汉朝的大业如何能够完成?而改立皇帝,就会背上“废帝专权”的罪名,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上,也将家族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是明哲保身,随波逐流还是坚持原则,舍身一博?他选择了后者!

他说服众大臣,一同上书皇太后,废刘贺为昌邑王。可明君,又在哪里呢?

几经周折,他找到了流落民间的原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后改名为刘询)立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汉宣帝。

这是霍光的眼光,还是历史的眼光,汉宣帝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英明帝王。他命运坎坷,九死一生;他出自民间,饱受磨难,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更能了解民间疾苦,更了解百姓心声。他知道怎样以民为本,以民立国,构筑打造官民和谐的大汉江山。

他亲政后省法制、宽刑法,宽简为政,他劝农桑、重教化 、轻徭役、多次减免赋税,大汉王朝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教化斐然,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经济繁荣,万众一心……。大汉王朝在他的治理下终于复兴,重新走向富庶和强盛,汉武帝的遗愿,正在有条不紊的实现。

霍光辅佐了昭帝、宣帝两代中兴之主,前后共20年,是历史著名的“昭宣中兴”的奠基着和前期名副其实的掌舵人。他不悖武帝政策,对内奖励耕种、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外止战休兵,和亲匈奴,恩威并施,边境安宁,国家稳定。大汉王朝在稳步中前行,从武帝后期的“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到宣帝时的“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大汉王朝已彻底摆脱武帝时的重重危机,国富民强,强势复兴。

历史再次证明了汉武帝的睿智,他生前身后都在影响和决定大汉王朝的发展方向。他拨乱反正、力挽狂澜;他知错能改,顺时而行;他睿智通透,慧眼识珠,将默默无闻的霍光推到历史前台,成为“匡国家,安社稷”的中流砥柱,实现了汉王朝的平稳过渡和伟大复兴。

汉武帝在王朝两次危机关头的选择都无比正确和睿智,使大汉王朝从风雨飘摇中起死回生、重新振兴,使帝祚延绵,文化延续,给了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大汉!真正完成了重铸一个民族的伟大使命。

汉武帝和霍光,必将被历史铭记,光耀千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挽救大汉王朝的两次转机之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lk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