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喀秋莎,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她原谅了他。但喀秋莎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是同另外一个流放者西蒙松结了婚。
以上是故事梗概,以下是一些碎片感想。
1、托尔斯泰对细节描绘、勾画的能力真是了得!他描写聂赫留朵夫进入监狱探望喀秋莎,那些从贵族青年视角看到的监狱场景,栩栩如生,画面感极强,读这些文字让人感觉就像在看一幕徐徐展开的电影。大师就是大师!
2、对普通民众的看法可谓一针见血,民众拥有一些质朴的善良,可也有狡黠、有短视、有阴暗面。所以,对普通民众,是发动依赖相信,还是先忽悠上船再说?
3、说实话我不是很能理解这些120年前老托笔下的俄国人。西蒙松要和喀秋莎结婚,原因不是她的美丽,也不是因为她的善良(至少这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为了帮助她减轻苦难。他要和喀秋莎结婚的决定,就像聂赫留朵夫要和喀秋莎结婚的决定一样,来的那么突然而莫名其妙。
4、明白了。晚年的老托更关注的是社会性的不公和苦难,所以这本书里没有爱情,而是大爱。这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本书,他尝试着想要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子。他以为基督教宣扬的那种“慈悲”、“救赎”能够救世。他终究失败了,他并不是个暴力革命的支持者。里面说到的一些问题,他解决不了,甚至现在仍然存在。
5、结尾了,总感觉结束得有点突兀。我原本以为他会铺陈描述主人公在西伯利亚苦难生活中的救赎。
喀秋莎最终选择的是西蒙松,有点遗憾,但也能理解。喀秋莎也许喜欢聂赫留朵夫更多一点吧!但她不能选他。他俩一个是流放的囚徒,一个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他俩属于天差地别的两个阶层,用她的话说,他俩结婚,“她会把他拖进水里”。她什么都不能带给他,两人又没有很深厚的感情基础,喀秋莎又是个善良的人,分开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两个人真的结了婚,有一天聂赫留朵夫后悔了离开,对喀秋莎才会是成倍的伤害。即使抛开阶层,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对等的。喀秋莎没有什么能给聂赫留朵夫的东西,她唯一能给予的是她的爱,可是他并不需要。记不得是谁说过,一段感情不是互相索取,而是互相给予,当你什么都没办法给对方,唯一能给的就是放手。
聂赫留朵夫需要的不是爱,也不是对喀秋莎的救赎,他需要的只是对自己的救赎。最后他以为他完成了,所以他沾沾自喜地离开了。聂赫留朵夫无疑也是善良的,然而他毕竟来自贵族阶层,时不时会看到他的天真和摇摆,很难说最后关头他除了一点惆怅之外,有没有如释重负。
我说过,这本书里,老托本来也不是为了写爱情。这个充满责任感和迷茫痛苦的老头,看到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在苦苦思索解决方法。最后,他觉得基督教的教义能救世。别人打你的左脸,就把右脸伸过去也给他打。原谅他七次不够,要原谅他七十个七次。我理解不了,也做不到。
别人打了你的左脸,就打到他再抬不起手。不管是谁,也不该被原谅那么多次。
老托的法子救不了世,我的法子也救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