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明机器人的初衷是为人所用,是一种主仆联系。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人和机器人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而仿人机器人正是这种变化的产物。
在我们的印象里,默认机器人应该是长得像人的机器。无论计算机技术多厉害,只要不是人形的样子,那只能叫做机械,而非机器人。
其实,广义上的机器人已经无处不在,就是几十年前的自动化机器臂,也是“机器人”初始方式 。而仿人机械是一种与人相似的机械,具备较高的智力和灵活度,可与人进行沟通,并持续地适应周围的各种情况。现在,最好的仿生人机器人,都能做到以假乱真。
大阪大学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上,展示了一个仿照日本女记者藤井雅子的形象,其行为和人物的行为非常接近。游客们刚开始都很难发现这是一台机器人。
十年之后,大阪大学与京都大学共同开发了一款“美女”,能够运用 AI进行流利地交流,23岁的美丽女子 Erica Erica,她的容颜是综合多个女性的漂亮“标准”特征合成,语音与真实的语音十分接近。通过气压带动眼睛、嘴唇、脖子等不同的地方活动,可以惟妙惟肖地模拟出各种不同表情。
2016,中国科学院还推出了一款名为“佳佳”的机器人,外形栩栩如生,与真实人类相差无几,五官自然,五官精致细腻,拥有人机对话、面部表情、口型、肢体动作、范围动态定位等服务。
仿人机器人虽然和工业机器人类似,但更多的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人类的伙伴,而不是成为人类的工具。要不就没有必要附加一些头发、眼睛眉毛等作为工具用不着的累赘。虽说目前的科技还远远没有达到心灵感应的程度,但看着“她”可爱的样子,我们还是很喜欢的。而宅男最爱的性爱机器人现在倒是成为这一技术的打头军。
但是,说起仿人机械,我们讨论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讨论的到底是一个拥有机械形态的人,还是一个拥有人类思想的人?
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关于人工智能和人的问题。假如有一日,人工智能发展到和人一样的程度,那么,机器人会不会甘心屈居于人下呢?反之,假如人工智能能够超越人的智力,那么,它会怎样看待人呢?那么,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智慧,会不会相互结合,最终成为跟人类同存的“物种”?
但是机器人的产生只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只是一种工具。但是进化对科技一样有用,相信有那么一天,机器人会不会产生意识?在生理心理发生质变时,人类还会不会被机器人控制,这是个未知数。
斯蒂文·斯皮尔博格执导的《人工智能(AI)》可能会给观众提供一点线索:片中的大卫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机器人小孩,他被一位无子女的父母买回家,作为他们“自己孩子”的替身。和冰冷的机器相比,这个家给大卫带来了一种人类的温馨。历经诸事,戴维发现自己存在的意义:变回一个真正的人类,回归妈妈莫妮卡的怀抱……
自从人类将这些机械人改造成了类似于人的模样后,他们与机器人的距离便开始变得模糊不清,等到有一天,他们与机器人的距离便会彻底消失。人类面对自己创造出来的智慧,理解、信任、尊重这些世界观赋予一个机器人身上,人们就得重新思考——人是什么?
甚至“人”这个词,这是不会就意味着人是一种属性,而不是一种活着的状态。人之称为人,是因为他有人性,而不是因为他是碳基细胞合成的活着的人。
我们怎样看待机器人就是怎样看待我们自己。
不久的将来,即便是最强的人工智能,它有再强的能力或意志,还得依靠人类思维来驱动。这个灵魂和肉体分离可以避开许多伦理上的难题。如果有一日,这些机器人也拥有了与人一样的意识,那他们是否还是一件工具或是玩具?他们对自己有什么看法?而对于自己的未来,人们将会有怎样的看法?或许在那个时候,他们应该叫它们为“他们”。
在汹涌的智能浪潮中,唯一无法改变的事情就是:爱情是智慧的一部分,有了智慧,就会渴望爱情,必然就有了欲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旦机器掌握了人类的情感,人类的情感就会被机器人所取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