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本书对比着一起读,《巫师唐望的教诲》《沉思录》《心流》还有《道德经》,慢慢地觉得自己在打通一些东西。在《心流》中特别提到一个词语“自成目标”。什么是自成目标?它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如果教导孩子把他们培养成良好的公民,这不是自成目标;但如果为体验孩子沟通的乐趣而教导他们,这就是自成目标。在自成目标的活动中,一个人可以完全为行动本身而投入全部心力,当注意力集中在行为本身时,就会产生“心流”。
什么是心流?就是幸福最优体验。幸福不是某样具体的事物或者目标,作者米哈里通过大量事实和哲人的感悟得出,幸福是内心的最优体验,这种体验是全身心投入一桩时间,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的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这种体验不是简单的享受,享受片刻即逝,生理欲望的满足只是身体的机能需要,而精神系统的满足则需要良好的心流。
事实上,我们会面对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如何将事情本身当作“自成目标”呢?比如无聊的会议,繁杂的材料,或者说不得不养活一家人的艰辛工作。米哈里从控制意识的高度,谈到人类的神经系统极其复杂,甚至能改变自己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不受基因或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使自己快乐或悲伤。但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动动脑子在精神领域发生就可以了,相反米哈里认为奋斗不辍,克服万难的毅力是享受人生的不二法门。因为控制意识没有捷径,建立意识的秩序,控制感觉,需要在持之以恒的行动中形成。而且无法替代和传承。
简而言之,生活的困境恰恰是磨炼意识秩序的捷径。当我们在无聊的事情中得到乐趣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就自成目标,就会得到幸福的最优体验。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身为犹太人,全家在二战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他说,“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从手中夺走的,那就是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现在,写下这些文字,有着暖暖的心流,只是为写下而写下。因为,写简书,本身自成目标,无求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