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道这期共读书目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便满怀期待,13号一收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囯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馆长王志庚为本书作了中文版序,题为"做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序中说,促进儿童阅读方面,有三个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妈妈,老师,图书馆员。我从未接触过任何公共图书馆、或学校图书馆(室)的工作,图书馆员的角色有多重要不得而知,但对妈妈和老师在促进儿童阅读方面的重要性,我深信不疑。
作为妈妈,家有热爱阅读的儿子,我的内心掩抑不住地自豪。孩子爱读书自然与他骨子里的因素有关,但我有意无意中的后天培育、引导也并非没起作用。儿子降生那会儿,当地信息还很闭塞,我哪里知道多少育儿知识,脑海里更没有"早期阅读发展"、"阅读习惯形成黄金期"等概念,主要听凭"第六感"育儿。当时的我工作在乡村,家也安在乡村,很少进城,每次进城却少不了给孩子买"书"。记忆中,我给儿子的"玩具"除了各种积木,巩怕就是"书"了——真正的书,图文卡片,讲故事、讲海洋鱼类的光盘。儿子从六七个月长到六七岁,由认一张张卡片到一边看图画,一边跟着大人读儿歌或者听大人讲故事,再到自己看光盘、看图画书、读文字书,过渡、发展非常顺利。现在看来,我当初的"误打误撞"抓住了孩子阅读发展的关键期,孩子潜在的阅读兴趣被适时点燃了。
固然我对孩子早期阅读引导是"误打误撞",后来的家庭阅读环境营造却有着明确的意识。古人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在我家正好相反:书非买不能好好读。自己买的书,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读过的书放在一起沉甸甸的,本身就是对阅读者的一种激励。我家的大书柜就安置在儿子卧室,满柜子的书有些是儿子自己买的;有些是儿子选择,我从网上代购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我按照自己想法买的。我自己买的那部分,并不强求孩子一定要读,足够多的书关键在于营造书香氛围,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孩子想读的时候随手就能拿到。事实证明,我的"苦心"没有白费。儿子的阅读习惯、对阅读的痴迷令人叹服:没有哪天睡前不读书,没有哪次上大厕所不带着书,他读书不是看一遍就算了,而是一遍又一遍反复读,有些书被他读得那叫一个破旧!即便高中学业负担很重,儿子对阅读的热衷依然如故。
在促进学生阅读方面,我毫不谦虚地认为自己算得上"有协助能力"的老师。和城市孩子不同,农村孩子几乎没有家庭早期阅读的培养,到了五六年级,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也仅限于教材。要知道,错过了阅读习惯形成黄金期,再想让一个孩子喜欢阅读,是件困难的事,何况让一个班都喜欢。不过,想办法叫他喜欢,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可以被激发的。我教过的上一个班级就是典型例子。那个班我接手时是三年级,如前面所说,全班没几个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的视野、心灵的敏感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表达能力可想而知。经过一年师生磨合,四年级时我把"全班共读"作为一项"班本课程"来开展。起初选择共读书目,我不考虑是否所谓"名著",是否专家推荐年级,唯一要求是学生能喜欢。不断激励、引导也必不可少,每天课前3分钟漫谈式阅读分享,聊人物、聊故事、聊感想,怎么聊都行;隔三岔五翻翻学生读的书,根据读的多少、圈点批注的详与略,在扉页处盖几个"戳"。到五年级,学生渐渐有了阅读兴趣,为了让好不容易产生的兴趣形成持久的"阅读习惯",除了每周固定的"阅读分享课",我又利用周末、假期开展线上阅读交流,读完一本书,写一写书评、好书推荐,续写,给作者写信……长期坚持下,那个班的读书氛围越来越浓,学生思想、心灵、表达方面的变化也十分显著。
现在教的这个班也是从三年级接的,可以说没有一点儿阅读习惯,全班没有一个读课外书的。头上没有鲜花,脚下必然长满野草——学习成绩不好、纪律不好、习惯也不好。想要这些家伙爱阅读,难哪!上一个班用过的法子搬到这个班,失灵了——"共读"不起来,没书的没书,不读的不读,你能咋着!又是师生磨合了一年,到了今年(四年级),不叫你读了,我读给你听,我把自己在读的圈点批注得密密麻麻的书每天带到教室,故意让你看到。还别说,这招真凑效,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学着我的样子读书了。为了巩固"战果",扩大影响面,促进持续深入阅读,我琢磨了一套长效激励机制——"积分评星"制。在这套机制引领下,目前全班不阅读的也就一两人了。
和我一样,有多少人既是父母,又是老师,我们手里捏着打开儿女、学生阅读兴趣之门的钥匙,我们的阅读态度、阅读实践对孩子阅读习惯形成有着无形的影响。如王志庚馆长所希望,所有老师、家长都需要认真学习并践行本书的理论和做法,愿每一位父母、老师在促进孩子阅读中,都能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