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在山东枣庄的一家小吃店门口,一个11岁的男孩正在熟练地做手抓饼。
男孩左手拿着铲子,右手拿着夹子,一手卷一手压,一个手抓饼很快就从他的手中做出来。
满脸是汗的男孩,手脚不停地在忙活着,最关键的是他一个人要看三个摊子,一个卖手抓饼,一个卖酱香饼,还有一个卖粥。
每天从早上一起床,到夜里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点才能休息一会儿,这就是男孩的日常。
有人问他天天这样觉得辛苦吗?
男孩却坦然地说:“没什么可辛苦的,有一句老话说了,没有苦就没有甜。”
一句话让人听得格外心酸,在别的孩子还躲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里,男孩却已经懂得劳动虽然辛苦,但辛苦能换来幸福的道理。
尤其是接下来这句“再累也没有我爸爸累”的贴心话,让我们感受到男孩的懂事,以及对父母的深爱。
正是因为男孩自己亲身经历了每天从早到晚看三个摊子的过程,他才能懂得劳动是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的汗水的。
在每一滴汗水之中,男孩理解了父母的辛苦,更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帮父母减轻劳动的负担,让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等这个男孩长大以后,无论干什么工作,一定会脚踏实地,一定会干得非常出色。
孩子都是父母掌心里的宝贝,但有智慧有远见的父母,更懂得带领孩子投入火热的生活中,让孩子通过劳动感受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
【1】
那些从来不劳动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话题:孩子15岁了,不爱干家务活,总是唠叨又怕孩子嫌烦,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很明显,提出这个问题的父母,已经意识到不劳动,已经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了。
但对于一个从小就没有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孩子来说,想要在即将成年的时候,父母再来锻炼孩子,已经为时有点晚了。
曾看过一则新闻报道,一位妈妈不远千里,陪着女儿一起到上大学的城市租房陪读。
妈妈不仅每天给女儿准备好一日三餐,还给女儿洗贴身衣物,就是因为女儿一点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连一双袜子都不会洗。
记者问妈妈为什么不早点培养女儿的劳动能力,妈妈却一脸骄傲地说:“我家女儿一心学习,劳动不劳动的无所谓,我帮她做就行了。”
只是后来女儿上大三的时候,因为完全不懂得如何规划学业导致多门挂科,因为不懂得如何与同学相处被多次投诉,出现抑郁症状而退学回家了。
不知道这位妈妈是否后悔过,在女儿小时候剥夺了她劳动的机会,让她无法从劳动中学会统筹规划,更无法在劳动中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
国内某研究机构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
爱劳动的孩子比不爱劳动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不仅如此,还有专家指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劳动不仅能够让孩子的小手和大脑更加灵活,体验动手动脑的乐趣,更能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热爱生活和珍惜生命。
【2】
劳动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内容。
前两天,浙江义乌的两个女孩火了,因为不想姐妹俩整天闷在家里玩游戏,妈妈就带着她们出门捡瓶子。
姐妹俩一人拿着一个蛇皮口袋,把捡了两天的瓶子拿到废品站去卖,一番讨价还价后赚到了1块钱后表示特别开心。
两人决定要好好攒钱,然后置办捡瓶子的工具,所以这些天即使是40度的高温,也热情满满地每天上街去捡瓶子。
结果评论区却有网友调侃说:“就怕孩子得出结论:还是捡瓶子好,读书太累。”
对于孩子来说,读书学习是重要的事情,劳动同样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并不是父母用来惩戒孩子不爱学习的方式。
教育学者王人平就明确表示:
“用劳动来惩戒孩子,把学习与劳动对立起来,是告诉孩子劳动是卑贱的事情,只会让孩子更加憎恨劳动。”
父母应该明白,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而劳动本身也是一种学习,两者的动力都来自孩子内在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现在国家也出手了,前一段时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年秋学期在全国开始执行。
我们在这个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看到,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课程标准根据不同的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目标。
有了学校教育的配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重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启蒙和劳动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拥有灵活的双手和大脑。
【3】
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父母责无旁贷。
看过一则小视频,一个10岁的男孩,正在搅和着缸子里的鸡蛋,然后用筷子把鸡蛋灌进双层饼中,再把饼翻一个面,很快一个鸡蛋灌饼就做好了。
这个来自河北唐山的男孩,因为看到爸爸妈妈干活很累,想要帮父母分担一些,8岁的时候就悄悄地学会了做鸡蛋灌饼。
看着这个满脸带着笑容的男孩,我们能够感受到,劳动带给他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变得幸福,使他的心灵变得开朗、和谐、心满意足。”
想要让孩子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就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事情,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培养。
首先,保护孩子的劳动欲,探索劳动的价值感。
“你别动!别把碗打碎了!妈妈来喂你!”
“又把卫生间搞得一地水!赶紧放下拖把!”
当孩子拿勺子要自己吃饭的时候,当孩子想学着大人一样拖地的时候,是不是很多父母忍受不了孩子的磨蹭,更忍受不了孩子家里家外搞得一团糟?
没有孩子天生就是一把劳动好手,父母要多一些耐心,允许孩子从什么都做不好,慢慢摸索出各种劳动技能的操作要领。
尤其是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一定不要训斥孩子,而是要及时给予肯定:
“今天的碗洗得很干净,下一次可以提高一些速度,把水流关小一些。”
好奇心和探索欲是每个生命诞生起就固有的渴望,孩子本来是爱劳动的,父母要保护好孩子的劳动意识,让孩子感受劳动带来的价值感。
其次,把劳动融入生活中,体验劳动的成就感。
周一到周五的早上,儿子起床后整理好床铺,收拾好书桌,吃过早饭后上学的时候,顺手把 垃圾袋拎下楼送进垃圾桶,晚上洗过澡清理卫生间地面。
周末两天,儿子不仅扫地、拖地,还清洗整理下一周要穿的衣物和鞋袜,做简单的蛋炒饭、炒土豆丝等饭菜,或者去外婆家帮忙收种玉米、花生等。
儿子从会说话会走路后,我就带着他一起干活,告诉他只有劳动才有饭吃,才有干净衣服穿,才有整洁的家住。
父母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带进劳动中,孩子不仅干得开心,更能体验自己什么都能干得好的成就感。
正如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于指尖。”
让孩子通过双手为自己创造美好未来。
第三,劳动要与学习结合,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父母应该明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是指:
孩子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劳动不是简单的叠个被子,更不是会炒两个菜就行,而是孩子在不断掌握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学会统筹兼顾、融会贯通,最好能够举一反三。
更重要的是,孩子要把从劳动中学到的能力,迁移到学习中去,帮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出色的接班人。
期待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引领下,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汗水带来的收获,更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和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