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问题合集(📚 6 月 6日)
🌅今日共读内容:第三章直接传达与间接传达(17-20页 )
❓今日导读问题:不同传达形式(如书面传达、口头传达、直观演示等)如何塑造和呈现真理的不同形态?这些形态如何影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今日思考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选择和应用恰当的传达形式,以揭示真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对于追求真理的教育来说,传达形式与真理形态的内在关联有何启示?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体现这一理念,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思维?(2 选 1)
柏拉图说:“与其他事物不同:事实上,语言无法把握真理,唯有长时间投注于对象的科学交往,在相应的生活团体中,真理才会突然出现在灵魂中,犹如一盏油灯被跳跃的火星点燃,并源源不断地为自身提供燃料。”唯有在毫无保留的对话中-这种对话往往发生在团体中未言说的与不可言说之物才会通过言语间接地传达自身。它往往在一刹那闪现于人群之中,而其基础是持之以恒的、富于生活气息的交往。
【我的思考】在这一段里,柏拉图很隐晦地表达了真理出现的情境,但也依然没有写清楚真理到底为何物?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听到的心流这个名词,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人在高度专注的场景中持续、投入地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所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和柏拉图所表达的这一段话有类似之处,是一种只可意会而无法用言语去表达的一种状态。
显然,柏拉图对文字传达的评价不高。因为文字恰恰不能传达真实交往中共同的、交互的思考,以及真理闪现的瞬间。
真理传达的形式:
1.在直接传达中,被说出的真理是以客体形式存在的,它可以脱离于思考者,以同一的形式传递。
2.在间接传达中,真理变得可感知,它在客体性媒介中显示出它作为历史之例外的主体性。这种真理与孕育它的思想者不可分离;它从来不是同一的,人们只能在变换的形式中感知它。真理在自我实现时发挥着唤醒灵魂的作用。
3.但若某一事物并不是人尽皆知,而只存在于思想者自身的存在中,那么,唯有当思想者深深地投人其所思考的真理,并随之转变自身时,真理才能被传达。这是他作为自由存在者的行为,他无法将真理视为全然与自身无关的内容。而他必须亲身完成的行动,也无人能以言语告知他。在言说中,不可言说者只能借助直接的形象变得可感而明亮。
【我的思考】
我的思考和启示:
1.对于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真理,可以采用直接传达的方式进行;
2.对于大众还不够了解的真理,通过间接的方式传递:
(1)通过影响力较大的人(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通过他们的言行和思考来表达真理;
(2)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来揭示深刻的道理、真理
(3)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还原真理产生时的时代背景,从而间接地传达真理。
通过这样选择和应用恰当的传达形式,从而揭示真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