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原文译文/古文典籍大全)
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謫;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大道在作用万物时,大化流行,无处不在却无处可寻。也正是它不言之教的体现所在。
风雨气候像是天地的言语,顺应自然,给人类造化之恩。至于那些灾害异相,则是由于人类无节制地违反规律,取用自然,作茧自缚的结果。
明得失,知因果。思路清晰的人用数理化的逻辑就能推断未来之势。
还有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攻守策略,如果不从突破口入手,只能固步自封。
犹如天罗地网的社会关系,人人同根,人物相系。明确人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意识,以谦虚求知的态度与人相交,才是智者的作为。善道者可以以本明的智慧,察言观色,格物致知。
了解人尽其用,物尽其才的顺势道理,才能做到完全的成全之美,这也是老子所提倡 常善救物的接人待物思想。
同样,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老子也并未全盘否定恶人存在的价值,进一步解释了圣人无弃人的行为准则。
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此五善之人都各具所能,各有所长,可以为人师表。作为家国同体的社会,大家必定应当承认教育对承载过去,开拓未来的重要作用。
也就是尊师重道,谦逊求知的学习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