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留守家庭真实的故事
儿子迷上了游戏,妈妈非常生气,于是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给孩子断网,拔掉电源线,甚至想过直接把电脑砸掉。
这些行动没有产生正面效果,家长喋喋不休,孩子戴上耳机;家长指指点点,孩子关上房门;家长焦虑、恐慌,担心孩子的前程,而孩子默默锁上房门,进入亮起的屏幕里那个虚拟的世界继续沉迷。
他们就样在思想上对抗,在日常里对立,互相忍受着心理的折磨,同时互相伤害。
父亲也说:“光知道玩游戏,去给我倒杯水!”语气严肃,隐隐有惩戒的意味。
这样的家庭是不幸福的。其实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心里清楚。
可是怎么办呢?
除了像全副武装的斗士一样针锋相对,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方向。每个家庭成员都守卫着心灵的孤岛,全然忘记了,我们是一家人。
沟通是走近心灵的捷径
家庭排列大师海灵格说过,“在任何关系中,施与受的平衡是核心。”试图通过锋利的言行来影响另一个人,结果是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塑造和谐的氛围,不可以采取高压政策对孩子进行驯服式教育,要在不损坏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处境。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需要自己的时候,就会为父母提供帮助,而且还会在帮助中得到满足。
家长以恳求的语气在与孩子言语交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运用的效果。一些在孩子眼中比较强势的父母,偶尔用这种方法会让孩子有些动容,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对孩子唠叨、谩骂,或者使用比较极端的方法,只能刺激到孩子,之后孩子就会露出抗拒的表情。恳求的语气要建立在亲情的基础上,孩子感到亲情的重要后,就会对家长持有理解的态度。
沟通让我们和解
在上面的故事里,他们后来学习了怎样营造幸福的家,在一次类似的场景中,父亲这样说:"孩子,忙不忙,不忙给我倒杯水呗"。孩子紧绷的神经和肌肉在温和的言语里,终于可以放松了。
家庭的改变带给孩子的影响,让父母也更加欣慰。家庭的责任,孩子会学着承担,主动做一些家务劳动。每天腾出时间陪父母散散步。
孩子这样说:“你们没有错,你们给了我生命就是最伟大的,现在我大了已经理解了你们当时的不容易。”
为了生活,失去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太多了。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父母不能有效的沟通和了解孩子,孩子在生活和心灵上有了困难也不愿和父母沟通,转而寻求更能麻痹自己的方式,游戏沉迷,仅仅是其中一种。
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遇到困难。在孩子迷茫时,当父母的应该给予帮助而不是嫌弃、抱怨。不管发生了什么大家都要一起面对解决,感谢《营造幸福的家》。
这篇文章很多内容取自一位母亲的自述,她说写的时候眼睛里满含泪水,可是时间回不去了。
珍惜眼前,立足当下,去和我们的家人聊聊天,过好以后的每一天,这就是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