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 ,不发生在身边人的时候, 总以为那只是故事。
今天中午和朋友文一起吃饭时,刷朋友圈看到两个初中女同学先后发了缅怀同学去世的状态。我们当时还在讨论,这两个同学一起缅怀,应该是相互之间认识的同学,那也会是我们认识的人吗?
死亡是不便随意猜测的。所以,我们也没再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下午刚到公司,微信网页上,文发来了消息:
沈航去世了
在舟山
船上
竟真的是我们认识的人,一个初中男同学。
煤气泄漏
他和他爸妈都死了
不是旅行
是打鱼谋生
文发完这一串信息后,便没再说什么。朋友群里,8个人,一片静默。
客死他乡。一家三口。
他结婚了,还没有孩子。
我们这群人,现在都是三十出头的年纪,总以为谈论死亡这件事情,言之过早。而人生阅历的浅薄与生命的厚度,让我们在面对生命的流逝时,充满了无措与无奈。
或许,我们不爱谈论死亡,还有一种原因,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死亡有着本能的恐惧。
直到,我们中的一个人,前几天还在朋友圈评论调侃的一个人,离开了。
有些事情 ,不发生在身边人的时候, 总以为那只是故事。
前两天,我在读《少有人走的路》,里面谈到了关于死亡。
开头引用了美国诗人桑德伯格写过一首题为《特快列车》的诗:
我乘上一辆特快列车,
这国家最棒的火车之一。
火车载着十五节车厢里上千人,
飞驰过草原,驶入蓝色的雾霭和深色的气氲。
(所有的车厢都将锈蚀,成为废铁;
所有在餐车和卧铺车厢里谈笑的男人女人都将化为灰烬)
我问一个正在吸烟的男人要去哪儿?
他回答说:“奥马哈”。
这是一首关于死亡的诗,《特快列车》,其实是一语双关,既在感慨火车这个钢铁巨人的脆弱,同时也在感叹生命的有限。那个说将要去奥马哈的人,在他的意识中,最终的目的地就是“死亡”。
人生有限,我们所有人都会走向死亡。作为成长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个人都将走向死亡,我们都将锈蚀,变成废铁、灰烬。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我们生活在一种否认死亡的文化里。死亡被看作是一个“意外”。如同那些没有任何先兆和原因的意外事故,突然间击倒了我们,我们只能无条件的全盘接受,对此没有任何掌控能力。
生命的脆弱和无力感让我们充满了恐惧。
但也有一些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却通过死亡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阿尔伯特•史怀哲写道:
“如果我们想成长为真正的好人,我们必须要了解死亡。我们不必每天或每小时都想着它,但是当生活之路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制高点时,我们周围的景物逐渐消失,我们凝视着远方直到天边。这时,不要闭上眼睛,让我们的思绪暂时静止下来,眺望远方。然后,再继续思想。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思考死亡,就会使你增添一份对生命的爱。了解死亡之后,我们就像接受一件礼物一样去迎接每一天、每一个星期。一旦我们能够这样接受生命,慢慢地,生命就变得弥足珍贵了。”
与其恐惧生命的流逝,不如趁着活着,去过想过的生活。
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
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
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
不终日惶恐,但一刻不忘。这也是对于死亡的一种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