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最近和人最高频次的对话就是:“保送了有什么用呢?研究生读完有什么用呢?三年这么久谁知道呢?还是现在有工作好啊,当老师真好,考上公务员也好,反正什么都比我家的好。”现在电话的这个是一个考上研究生又去省考最后选了法院的妹子,她把人家姑娘夸上了天顺便把我数落了一番。讲真,挺伤人的。
当我在微博上看到闺蜜发的这一段话的时候,感同身受。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能很多女孩子的父母都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之后直接回到家乡找份工作而不是继续读研。相较于体制外的工作,公务员这份工作既安稳又离家近,结婚之后还可以互相照应。闺蜜说,“我妈妈希望我早点结婚,生小孩,她退休了好帮我带孩子。可是我觉得她这种思想很有问题,我们难道不是应该自己去寻找和健全自己的价值吗?她现在后悔让我去读研究生,这倒好,我怎么感觉自己反倒成了保研当中最差的一个。我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女生就不能有选择闯一闯的自由呢?"
闺蜜遇到的问题何尝不是众多同龄人家庭中的一个缩影呢?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家里的独生女,正打算读研究生,却被父母劝说放弃继续读书的理想抱负,找个离家近的安稳工作,再找个靠谱的对象,然后结婚生子。理由不是家里经济难以支撑,而是二三年研究生之后读下来还不知道怎么样,能不能找到体面的工作,与其那样还不如趁早考公务员。或许有人说爸妈最担心的是自己将来混不好,我倒觉得他们未必担心你将来混不好,他们只是急于能看到你现在能有个确定的结果,因为他们太着急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社会变得异常浮躁。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浮躁带来的恶果,它搅乱了我们的生活,麻木了我们的思想,它让我们变得无所适从,惶惶不可终日。我们总是急着去证明自己的价值,急着去确定自己的归属。着急的后果是什么呢?每天加班到深夜,为了升职加薪,为了买房买车,为了娶妻生子。每天早起梳妆打扮,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磨脚的高跟鞋,沉迷于各种社交场合,为了寻找到如意郎君,为了得到别人的艳羡和赞美。年龄的紧迫感逼迫着你去消耗和透支健康,虚荣的愉悦感让你沉浸在谎言的霓虹灯下无法自拔。虽然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这是时代造就的苦果,因为经济发展的太快了,又太不平衡了,我们耳边不乏一夜暴富的人物,也不乏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故事。但是,难道我们要默默承受时代的苦果吗?我们就没有任何方法改变吗?我们也就一定要跟着着急吗?
记得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现代人焦虑的根本原因,是急于过有房有车有对象的“标配”人生,深以为然。但是可以想象,如果人人都追求这样的“标配”的生活,这个社会该有多么单调和无聊。也许再也没有为了自由而穿越海洋的航海家,也没有为了征服而攀登险峰的探险者,更没有为了梦想而拼搏创新的年轻人。对于追求这种“标配”的人生,有些父母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因为这样的父母往往把主观的想法和未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子女,很多时候孩子作为基因的传递者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强加而来的观念。除了父母,世俗似乎也承认和默许了这种“标配”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亦令人可悲可叹。
对于女生来说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和深刻。每当你想去外地读大学时很多父母会出来阻拦,当年高考结束时,我周围的很多女生的成绩明明可以出省读个211,却选择守在父母身边当个乖乖女。费老的江村经济一书中有个观点十分有意思:从经济观点来看,女儿的婚姻对女方父母是不利的。女孩一旦长大成人,能分担一部分劳动之后,却又被人从她的父母手中夺走,而父母为了把她抚育成人,是花了不少钱的。这也是俗话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来了。如果女生大学毕业之后不选择回乡工作,那么她嫁在省内的可能性就下降了很多。换句话说,女孩子的父母心里或多或少暗含这样一种错觉:姑娘嫁在离自己近一点的地方,二十多年的投资便算没有打水漂。对他们来说,女儿待在他们的身边这样的选择会减小他们的心理落差感。
根本上,是我们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以及世俗的眼光出现了分歧。作为女生,我们希望和跟男孩子一样有去追逐梦想的权利,而我们的父母总是舍不得我们离开,担心不能照顾我们,更害怕我们处处碰壁。世俗的眼光更是“大龄剩女”,或者“工作好不如嫁的好”。但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个社会之所以会进步,正是因为有这些冲破世俗不懈奋斗的女生们的参与。作为具有独立思考属性的生物,我们更有选择自己想要生活的能力。所以,根本上的分歧是否有调和的可能性呢?当我们处在个人价值和父母期待相对立的矛盾和纠结时应该作何选择?我认为答案就是,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制定一个短期计划,或三年或五年,与父母协调沟通。在这段时间内,希望他们不干涉你的选择,给你充足的自由去闯,如果在指定的期限内能做出一番成就,那么双方都能实现共赢;倘若不能成功,那么一方面你有为自己理想奋斗的过程,自然没有遗憾,即使回到父母身边也心服口服,另一方面,父母也会一如既往的欢迎你回到家的港湾。
最后,既然做好了选择,就抛却一切放手去做吧!无关乎结果,相信这将是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旅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