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此书,深感作者思想的深刻性与建设性。本书作为一部纯学术著作,其观点不等同于一般的杂评,它具有明显的严肃性。因此本篇读后感也本着宁严勿滥的原则,争取准确无误的将作者的一些观点表达出来,但限于水平,可能会有所纰漏。
本书作者是一个基督教哲学家,他习惯于将基督教伦理思想应用于广泛社会问题及政治研究,而本书作为作者的一代表性著作,书中明显体现了这一特点。本书的基本论点就是群体的道德低于低于个体的道德,作者通过对道德的许多悖论分析向世人阐释了道德的矛盾性,而正因如此,正因对矛盾的分析,本书的理论深度也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处处渗透着对人的本性、人的命运的反思,它也致力于探索消除罪恶、拯救人类的新途径。
本书的主要叙述思路都围绕以下顺序展开:上帝的爱,理性对于个体与社会的作用,宗教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的作用。而大的叙述思路是先讲个体道德在群体中的意义,再讲群体道德的作用。作者前三章着重强调分析个体道德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而四五六章着重强调分析了群体道德即国家、特权阶级、无产阶级的伦理态度。在接下来,作者便开始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第七八章及谈到了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不公正的两种路径——革命和政治。而第九章第十张再次回归本体即作者所要讨论的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悖论。现只将自己所体悟的进行叙写。
在作者看来,人的本性是自私与非自私的统一体。人的自私是为了最大程度上的实现自己,而人的非自私是为了寻求与群体的和谐,因而表现出的同情他人并帮助他人的品质。相对与个体而言,社会群体主要表现出自私的一面。个人的利己主义与群体的利己主义纠缠到一起就以群体自私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群体是有个体组成,个体在处理群体问题时不能牺牲本群体的利益,个体的无私在群体中受到了抑制,而个体相对于本群体的道德就转化成为了相对于另一群体的不道德,而这个的根源又在于群体不道德的绝对性。对于群体不道德的绝对性,作者在文中谈到了它的根本原因。即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对社会生产力的控制大小,整个社会群体分为两大派——有产者、无产者。社会成员的社会观与伦理都受到共有的经济基础的影响,其行为很难超越所在群体的共同利益。在这方面最让我觉得有震撼性的还是作者所提到的爱国主义悖论。爱国主义是将个人的无私转化为了民族的利己主义,以牺牲个体的无私道德来换取了民族利己的不道德。个体道德与群体道德相对性就构成了作者所谈的个体的道德与群体的不道德。但是我认为,作者对于这点可能有些极端化了。社会群体也同样可能会有无私的利他行为。而现实生活中能够我们也常常会看到群体的无私行为。对于宗教道德,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绝对的观念,它的本质在于告诉人们爱他人是无条件。然而,作者同样看到了它的不足。作者认为,宗教容易对个人产生作用,但对群体道德的影响确是微乎其微。不仅如此,宗教由于其本身的绝对化,可能会导致现对实生活中的人及现实的人生的否定。相对于宗教,理性是一种可以建立社会公正,协调我们自己的生命冲动与社会冲动之间的冲突的一种伦理方式。理性的发展程度,就越能够正确的评价其他人的需要,就越能够使我们自己的生命冲动与社会冲动达到一种和谐。具有高理性的人更容易对他人产生恻隐之心,更容易克服自己的利己的自然冲动。但理性亦不是万能的,作者也看到了它的弊端。首先理性必定伴随着虚伪,其次,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理性往往不能起到作用,人们依旧会将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上。宗教与理性均不能完全胜利的情况下,强制便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措施。作者认为,强制若仅仅是一时的情绪冲动,则强制的使用是不合理的。但若强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强制则是合理的。在文中作者将强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暴力强制,一类是非暴力强制。单纯的暴力就如同恐怖主义,没有能与自己所坚持的政治目的相结合;单纯的非暴力,就如同妥协主义,只将政治和活动应用于政治目的,最后在目的不能实现时,就退化为了不抵抗主义。作者认为这两种方式都不是最佳选项,他们的结合才是正道。虽然强制对社会公正地实现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作者依旧建议,要尽可能少的使用强制,过多的使用强制手段,可能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以上的三种策略各有利弊,因此作者认为要综合使用以上三种手段,来达到社会的公正。
读完全文,被作者完全征服。然而心中的的疑虑却久久不能淡去。何为社会公正,社会公正的标准为何,这些问题作者似乎并未阐释清楚。脱离这些,谈解决社会公正似如纸上谈兵。要解决这些复杂的社会学问题,何其艰难。正所谓知难行易,我们虽不知,却可为,每一个人去努力的实践公正,社会公正也许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遥远!
全文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