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这篇文章主要结合自身体会,从个人成长角度分析,聊聊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具备创新潜力相关的浅薄观点。
讲实话,在我读本科的时候,直到本科结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创新潜力。这些年,经过系统性的锻炼和查阅不少国外创新相关经典书籍后,大概有了一些体会。
希望这篇文章对于在人生选择十字交叉路口迷茫的同学有一定借鉴意义。
1. 是否喜欢自学
每个人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正是在于,在大同的同时,去学习去关注不是统一分配的知识。你的知识树越茁长成长地和别人不一样,你越容易脱颖而出。那么在创新潜力方面,这也是一样的。
因此,首先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要问自己是否喜欢自学一些东西。不用去理会自己是否能不能自学成功。比如,有一些人有自学吉他的想法,但是最后没学好,只会弹小星星。这一类人也是属于喜欢自学的人。
喜欢自学的人,主动性高。对于知识、技能有一种敬畏感。并且动手查找资料的动力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以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例,在这个阶段,绝大部分时候是没有人一步一步教你做课题,做研究的。入学第一年上完基本理论课之后,紧接着就是做开题,真正进入研究。很多时候导师能做的只是教你一些方法,剩下的大部分还是需要自己去琢磨,去查阅资料,自己主动消化吸收。那么这个阶段,自学能力就体现出来了。
如果你是一个不喜欢自己给自己安排,相对更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那么,也许那些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和生活并不太适合你。
当然,我也见过有部分人是属于头脑一时发热型,看到别人学啥,自己也跟着学,隔一阵子换一个方向学。
我觉得这是不好的,喜欢自学的前提下,还需要一些耐心和抗击打能力。这就是第二个关键点。
2. 是否谦虚踏实,能够承受一定挫折
创新是需要做出和前人不一样的东西的,尽管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可是,这毕竟不同于解题有标准答案,技术有现成方案套用。做创新工作不同于这些的地方在于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新的方法和解决思路。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可是,真正拿来验证的时候,大部分点子是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这个点子是别人想不到的。可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做过相关工作了。一次两次,好多次之后,很容易让自己受挫。
故而,这也是为什么说,需要具备一定的抗击打能力,能够承受一定挫折的同时,总结失败的地方。
当然,很多时候也不用害怕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折,这个时候,对研究生来说,你的老师就起到比较关键性的作用了。他的方向性的指导能够让你避免走很多弯路,他的经验能够在很多可能的错误路上,及时地把你拉回来。
可是,也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是,老师或者别人的意见有的时候也具有一定局限性。毕竟每个人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不一样。有少部分时候,他们的意见也许落伍了,他们不让你做的某个点,也许就是能够出成果的地方。当然,毕竟还是少数时候。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有很多人是错过了很多次机会的。
谦虚是指在研究学习别人工作的时候,保持一颗尊重的心,每一个能够呈现在你面前的作品都有着它的闪光点所在。每一个你能够接触到的人都有着他值得你学习和请教的地方。
踏实是指做一件事情,在掌握一定技巧的同时又能够静下心来做事情,而不是一味地钻营取巧。
3. 是否喜欢做“白日梦”
我觉得至少在工程技术领域,创新大部分时候是一个从本来没有联系的不同事物中找到关联的一个过程。
绝大部分的创新工作和创意其实都可以归纳为“组合”。当然也有很多别的创新技巧和方法,可参考我之前的一篇文章。
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将学术文章排名法应用于万维网而开发出的Google后台搜索算法,就是将一个超链接类比为一次文章引用。这种突破性想法是对一些旧想法进行新的混合。
组合并不是1+1=2的过程。而是把从未放到一块的事物,通过某种联系或者改造,使得它们放到一块,发生了不一样的改变,优化或者创造了价值。
那么,这跟“白日梦”有什么关系呢?
当我们在做一些不需要有意识地专注的事情的时候,比如早上起来刷牙,高速路上单调地开着车的时候,这个时候,脑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也是非常在忙碌地工作着。这种状态就可以定义为“白日梦”。(来源于《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一书)
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一般并不直接互动,只有当我们在做白日梦时,它们才开始密切合作。这样的心智活动都有着非常特别的目的。此时的大脑不再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而是开始仔细查看它的内部信息库,以极为放松的方式搜寻可能存在的联系。当这一心智过程发生时,右脑活动也同时活跃起来。(来源于《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一书)
此时,大脑将储存在不同地方的概念合成在一起。这样做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就能看见平时视而不见的重叠部分。在这种状态下,创意最容易产生。
理解了创意产生的脑科学原理之后,我们知道想要能够持续产出好的创意,需要输入大量的内容素材,这样,在做“白日梦”的时候才可能建立联系。
再者,需要主动去做“白日梦”,刷牙的时候,晚上躺着无所事事的时候,可以随意想象白天或者最近的所学知识。就我个人体会,每天早上刷牙、每天晚上凌晨的时候、还有每次起身去上厕所的那一瞬间,是创意最容易出现的时候。
感觉这个时候的大脑异常清晰敏感,很多东西很容易就想到,联系在一块。这就是与以上所述的“白日梦”机理是有着关联的。
4. 是否喜欢反思
如果说“白日梦”是一种随机状态,那么反思就是一种专注下得到的创新。
创造力新视角尼采将创新者分为两类:酒神创新者和日神艺术家。“发散性思维”是酒神创新者的典型特征。他们相信所有自动自发的顿悟。当逻辑不再管用且工作记忆也无能为力时,他们需要这些不期而遇的思想。日神艺术家则依靠“收敛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分析和专注。
喜欢反思的人,容易将所见所闻反复推敲,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去分析这些素材之间的可能关联。尽管偶尔的“白日梦”能够产生有价值的想法创意,然而,持续专注而又理性的分析也是有助于加深脑海中的印象,这反过来也是有助于更多地产生突然的洞见。
之前的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过反思,可参阅。
5. 是否享受历尽艰难后成功的喜悦
不得不说,创新过程是一个比较苦闷的过程,尤其是在未能产生洞见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创意,不知道自己当下的努力是否走对路,甚至于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是否在浪费时间。
这些都是在洞见产生并且被验证之前的心路历程。然而,在获得洞见的时候,人又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可是这种跌宕起伏的过程并非只有一次经历,而是很多次。只要你一直持续做创意创新类的工作,这种过山车般的感觉就一直存在。
所以,我觉得需要具备对未能产生洞见之前的努力和失落的平和对待,并且享受历尽艰难后获得洞见的喜悦。
当然,好消息是随着这种过山车的经历越多,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坦然面对。
6. 是否条理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强
最后一点,做创新创意工作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能够在冗余复杂的素材资料中,分门别类,理清主线,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脉络,这样才不至于还未“白日梦”,就已经一团乱麻。
当然,做创新创意工作反过来又有助于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考的越多,见的越多,就越能习惯于各种经典的结构和套路。
而这些经典结构和套路就是锻炼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最好素材。我一直提倡在这个过程中多模仿,模仿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再提高。
模仿不是抄袭,而是从结构入手,学习其结构,再利用其结构,结合自己的东西和问题,填充别的模块,从而做到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再者,发表自己的创意成果,路演自己的成果都需要一个强大的逻辑思维大脑,只要清晰明白地展示自己的创意成果后,才算真正地完成一件作品。
以上
欢迎关注公众号:iKnowledge
本文所提前面的文章如果链接无法使用,可在公众号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