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eileely
此文已经更新为:『如何做科研』经验分享系列之四·读博是一种生活方式
花了大约三天的时间,抽空读完了不到十万字的《“研”磨记:一名博士生的回忆录》。发现这本书纯属意外。上周开始读写实小说《博士生》,有天晚上睡觉前用手机在网上找电子版,却只搜到了这本书。
一如该书后记中提到的,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书中收获相异的感受。本科生能提前感受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在读研究生最能感同身受,或许收获一些感叹、安慰与鼓励;未曾经历博士学位“研”磨的其他人多少能更加了解博士学位及博士生这一群体。作为一名在读博士新生,虽然在科研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但我不得不说作者书名的原标题“The Ph.D. Grind”及翻译过来的“‘研’磨”二字对描述博士生涯真是恰如其分,简洁精辟。
沿着回忆的时间轴,阅读全书相当于跟随着作者完整的感受和经历了一次博士的学习生涯。有迷茫和绝望——在博士前期找不到方向及面对瀚如烟海的文献时;也有笃定与兴奋——在发现一个可能的研究问题或创新点并为之努力奋斗时;有低谷和挫败——在一次次收到论文的拒信和得不到导师的理解与支持时;也有幸运与满足——在会议报告和交流中认识专家前辈并能得到他们的指导与肯定时。选择读博,其实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它可能是枯燥乏味的,你会被“研”磨上万个小时甚至更多,想想你每天面对着字迹娇小的外文文献、复杂的公式和中规中矩的代码;它当然也可能是有趣的,在加班加点终于解决缠绕你脑海里数日的难题后的兴奋能带给你最真实难忘的满足与欣慰,那时或许会更加理解“生命在于折腾”的真谛吧。
鉴于目前我还是一只博士生菜鸟,仅谈谈对书中最感同身受的三点吧。
研究方向最好是导师的研究兴趣或课题组的主要方向。虽说读博需要重点培养的一个方面就是独立科研的能力,但现代的科研早已成为团队工作,而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任何科研项目都是以科研团队或课题组为单位来申请和完成的。如果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团队存在偏差,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缺少导师的关注与指导,从而影响研究进展和成果产出。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一是你本人对该方向感兴趣,主动提出;二是课题组有意发展该方向。而结果却很可能区别不大——你只能得到更少的帮助和指导,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据我所知,现在面临这种境遇的研究生并不鲜见。我只能说,加油吧少年,祝你好运!没错,我也是其中一员。
尽量多和导师交流讨论,多参加会议并做报告。科研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切忌闭门造车。和导师交流是最直接争取指导意见的办法。一方面让他了解你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征求导师的更多指导性意见。会议报告和交流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今年我就参加了一个自己感觉收获颇丰的会议,听了好几个跟自己研究方向有紧密联系的报告,会后也积极的跟相关专家学者有简短交流讨论。通过交流,你不仅能及时了解他人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还能让他们针对你的研究给出更加尖锐而合适的意见与建议。而这些反馈也许是积极或消极的,有帮助或无用的,但如果你不展示出来,指导和建议永远不会“天上掉馅饼”。
阅读文献不宜盲目。阅读文献也是一种交流,相对被动的交流而已。科研离不开文献,但阅读文献最好有针对性。当然,在研究前期没有明确研究内容时可以适当宽泛的阅读,而且文献调研也是很重要的一项科研能力。只是应该明白,这对形成研究思路解决具体问题很可能没有太多作用。相反,当你抱着具体研究问题,再来查找和阅读文献就要高效得多。
两周前在一个论坛上听到“钻研且专注的人才能成功”,深表赞同。博士生涯是科研道路的基本训练,但没有人是非做科研不可的。科研是值得尊敬的,像任何其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一样。如果你选择了读博,你就必须接受“研”磨的现实。你要坚信,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研”磨的硕果会在前方等待着你。
附 豆瓣电子书免费阅读地址:http://read.douban.com/ebook/6056669/?dcs=book-search
网友评论
研发东西被雇佣不麻烦的途径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