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机器学习笔记2_决策树

机器学习笔记2_决策树

作者: cuiyr123 | 来源:发表于2019-11-23 22:17 被阅读0次

@[toc]

2.1简介

决策树算法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也是使用的很普遍的一类算法,集成学习中的随机森林就是以决策树算法为基础的。决策树是Quinlan(昆兰)在1986年提出来的,最开始的版本是ID3算法,之后他又提出来C4.5算法。后来,有人在昆兰的基础上提出了CART算法,本文主要介绍这三种算法的主要思想。

2.2 信息论基础

可以把决策树当成一系列if-else的集合。比如我们在写程序时总会连用多个if-else,但是哪个特征做if的条件最合适呢?也就是哪个特征最具有区分度?这就是决策树要做的事情。一个叫昆兰的大佬1978年在Standford访问期间选修了图灵的助手D.Michie的课,在完成大作业时,昆兰提出使用信息熵的思路解决,这就是决策树的前身。

我们先介绍信息论中的信息熵,奠基人是另一个大牛香农。在信息论中,熵(entropy)是用来度量事物的不确定性的。所谓不确定性与概率有关,如果一个事情发生的概率p_i越小,不确定性就越大。举个简单的例子: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是10%,那就是说明天可能为雨天、晴天、多云...等各种天气,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很多,但如果天气预报说明天降水概率99%,那基本上可以确定明天会下雨,也就不用多想,带伞就好了。这个例子就是说小概率事件所含的信息量多。信息量可以用负对数-\log p_i来描述,其图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一个离散的分布,随机变量的取值可能为多个值,信息熵就表示每个取值所含信息量的加权平均,以下表达式表示量化信息熵:

由于信息熵与X的取值无关,只与不同取值的概率有关,因此上式可以写为:

其中表示随机事件,为X的第个取值发生的概率,若,则定义。对于一个随机变量来说,如果每个取值发生的概率相等的话,则此时的信息熵最大。如对于只有两个取值的伯努利分布:
X 0 1
p_i p 1-p

则信息熵为:
H(p) = -p\log p-(1-p)\log (1-p)
这个就是我们熟悉的交叉熵(cross-entropy)啦,其图像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也就是说当p=0.5时熵最大,为。这个结论可以推广到对于X取多个离散值的情况,因此有:

对于多个随机变量,有联合熵,

在此基础上又条件熵,注意,用到的概率是联合概率:

如果概率用到是数据的频率,则得到的熵和条件熵称为经验熵和经验条件熵。把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定义为,经验熵与经验条件熵的差:

也就是,原来随机变量X的不确定度为,这时Y发生,在这个条件下,X发生的不确定度减小为,不确定度的减少程度就是信息增益,也就是增加了多少信息。计算公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特征选择

我们绕回决策树,把训练集的划分看成随机变量D,特征看成随机变量AH(D)表示分类的不确定度,H(D|A)表示加入某个特征A后对D进行新的分类的不确定度,他们的差就是信息增益,也就是特征A使得D不确定度减小的程度,很显然,如果某个特征让不确定度减小的程度多,那就说明这是个好特征。
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下(来自李航《统计学习方法》):
数据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特征选择的过程如下:

人们在实测中发现,相同条件下,取值比较多的特征比取值少的特征信息增益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佬昆兰又提出信息增益率的概念:
g_R(D,A) = \frac{g(D,A)}{H(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4 ID3与C4.5

ID3算法的基本思路就是:从根节点开始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根据该特征的不同取值建立不同的子节点,每个子节点递归地选择特征,直到没有特征或者信息增益小于某个阈值为止。
算法过程为:
输入:信息增益的阈值\epsilon,训练的数据集D=\{ (x^{(1)},y^{(1)}),(x^{(2)},y^{(2)}),...,(x^{(m)},y^{(m)})\},特征集A=\{ A_1,A_2,...,A_n\}, 每个特征的取值有i
输出:决策树T

  1. 判断D中的所有样本是否为同一类,即所有训练数据的标签是否为同一个。如果是,则T为单结点树,这时返回T
  2. 判断特征是否为空,如果是则返回单节点树T,把训练集D中实例树最大的类作为该结点的类标记。否则计算A中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A_g
  3. 判断刚刚计算的最大信息增益g(D,A_g)是否小于阈值\epsilon,如果是,则把T作为单结点树,把D中实例数最多的类别作为该结点的类标记
  4. 否则,按照A_g的不同取值把D划分为不同的子集D_i,把D_i中实例数最多的类别作为该结点的类标记,返回T
  5. 对于所有子节点,令D=D_iA=A-{A_g}地洞调用1-4

C4.5方法与ID3方法相同,在生成树的过程中用信息增益比代替信息增益。

2.5 决策树的剪枝

如果决策树的分支过多,分类过细则会造成过拟合现象,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很好,但在测试时则表现很差。这时需要主动把分支结点合并到父结点中,达到裁剪决策树的目的,从而降低过拟合。剪枝分为“预剪枝”和“后剪枝”。

预剪枝
所谓“预剪枝”,就是在生成决策树时就用一定的方法控制子树的生成,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用验证集数据,当划分的子树在验证集上仍能保持较好的准确率,则按照特征的不同取值进行划分,否则停止划分。
后剪枝
对于后剪枝,就是先生成一个完整的决策树,接着定义损失函数,按照使得损失函数最小的方法合并叶结点到父结点。

下边介绍一种可行的后剪枝方法:
我们知道,一颗理想的决策树中,所有同一类的训练样本都落入到同一个叶子节点中,但现实 中每个叶子节点中总有错误的分类,假设树T中有|T|个子叶子节点,其中第t个结点中有N_t个训练样本,由于存在错误的分类,这些样本点中第k类有N_{tk}个,k=1,2,3,...K,可以用经验熵来衡量这种分类损失,即:
H_t(T) = - \sum _{k=1}^{K} \frac{N_{tk}}{N_t} \log \frac{N_{tk}}{N_t}
因为前边介绍过,经验熵的取值范围为:
0 \leqslant H_t(T) \leqslant \log K
如果叶子节点没有分类错误,则H_t(T) =0

这是每个叶子节点的损失,而对于整个树的损失则可以表示为叶子节点损失的加权平均,权重就是叶子节点中训练样本(样本点)的个数,所以有:
C_a(T) = \sum_{t=1}^{|T|} N_t H_t(T)
在之前LR中讲正则项时有提到,权重过大会造成过拟合,而在决策树中,子节点的个数太多同样会造成过拟合,因此我们需要加一个正则项来约束子节点的个数|T|,因此损失函数如下:
C_a(T) = \sum_{t=1}^{|T|} N_t H_t(T) + \alpha |T|
假设一个叶结点回缩到父结点之前与之后整体树的损失为C_a(T_B)C_a(T_A),如果C_a(T_B) \leqslant C_a(T_A),则进行剪枝。

2.6 CART

CART的全称是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由Breiman等人在1984年提出,是应用广泛的决策树学习方法。与ID3和C4.5不同的是,CART构建的是二叉树,我们知道在数据结构中,二叉树有很多优良的性质!sklearn内部默认的决策树算法也是CART。下边分开两部分介绍:

2.6.1 CART分类树

在ID3中,使用信息增益选择特征,在C4.5中使用信息增益比来选择特征,在MART中则使用基尼系数(Gini)来代替信息增益。信息熵由于需要大量的对数运算,计算速度偏慢,而基尼系数则只需要做乘法和加减法运算,其定义如下:
Gini(p) = \sum_{k=1}^{K} p_k(1-p_k) = 1- \sum_{k=1}^{K} p_k^2
其中p_k表示训练样本属于第k类的概率。特别地,在二分类问题中,样本点属于第一类的概率为p,则基尼系数为:
Gini(p) = 2p(1-p)
如果训练样本集合为D,则基尼系数为:
Gini(D) = 1- \sum_{k=1}^{K} \left ( \frac{|C_k|}{|D|} \right)^2
C_k表示属于第k类的样本子集,如果根据特征A的取值把样本集合D分成D_1D_2两部分,则在特征A的条件下,训练样本集合D的基尼系数为:
Gini(D,A) = \frac{|D_1|}{|D|}Gini(D_1)+\frac{|D_2|}{|D|}Gini(D_2)
也就是两个子集基尼系数的期望(加权平均)

与ID3和C4.5不同,CART分类算法建立的是二叉决策树,比如特征A有三种特征A_1,A_2,A_3三种特征,CART会把特征分为\{A_1\}\{A_2,A_3\},\{A_2\}\{A_1,A_3\}以及\{A_3\}\{A_1,A_2\}三种,分别计算着三种组合的基尼系数,对于未分开的特征,后边还有机会做计算。

分类算法的具体流程为:
输入:输入训练集D,基尼系数阈值,样本个数阈值
输出:CART决策树T

  1. 对于当前节点的数据集D,如果样本个数小于阈值,返回T
  2. 计算D的基尼系数,如果基尼系数小于阈值,返回T
  3. 对于各个特征A和特征的各个取值a,把D划分成D_1D_2两部分,根据上述例子计算各个特征各个取值的基尼系数
  4. 选择基尼系数最小的特征A和对应的特征值a,根据是否取a把D分成D_1D_2两个子树。
  5. 递归调用(1)-(4)
    仍是上述例子,构建的CART决策树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6.2 CART回归树

对于回归模型,同样是测试每个特征的每个取值。由于要拟合的函数f(x)是连续的,所以考虑输入数据集的划分,用平方误差表示回归树对训练数据的误差:
\sum_{x_i \in R_m} (y_i-f(x_i))^2
目标就是如何划分训练数据集D,找到划分点s,使得划分后的两个子集D_1D_2的误差最小,同时他们的平方误差和也最小。注意,我们训练集D=\{(x^{(1)},y^{(1)}),x^{(2)},y^{(2)},...x^{(m)},y^{(m)}\}其中x^{(1)}<x^{(2)}<...<x^{(m)}我们要找的划分点s是其中的第j个变量,因此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min_{A,s} \left[ \min_{c1} \sum_{x^{(i)} \in D_1(A,s)} (y^{(i)}-c_1)^2 + \min_{c1} \sum_{x^{(i)} \in D_2(A,s)} (y^{(i)}-c_2)^2\right]
其中c_1,c_2分别表示D_1,D_2中所有y^{(i)}的均值。在预测时,回归树输出的也是叶子节点的均值。树建立的过程与分类树类似。

2.6.3 CART的剪枝

与2.5介绍的剪枝策略类似,只不过选用的是损失函数为基尼系数。

相关文章

  • 机器学习笔记2_决策树

    @[toc] 2.1简介 决策树算法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也是使用的很普遍的一类算法,集成学习中的随机森林就是以决策...

  • 机器学习笔记(6):决策树

    本文来自之前在Udacity上自学机器学习的系列笔记。这是第6篇,介绍了监督学习中的决策树模型。 决策树 决策树是...

  • 《机器学习》西瓜书学习笔记(三)

    上一篇笔记在这里:《机器学习》西瓜书学习笔记(二) 第四章 决策树 4.1 基本流程 决策树的生成是一个递归过程,...

  • 机器学习笔记--决策树

    这里开始机器学习的笔记记录。今天的这篇是一个分类方法--决策树。 决策树优点:计算复杂度不高,输出结果易于理解,对...

  • [机器学习]决策树

    决策树 @(技术博客)[机器学习, 决策树, python] 学习决策树首先要搞清楚决策树是什么(what),在弄...

  • 《机器学习实战》

    有道笔记原文 机器学习实战 Github代码 第一章 机器学习基础 2007年选出的十大数据挖掘算法C4.5决策树...

  • 6.machine_learning_Decision_Tree

    1 机器学习决策树 1.1机器学习中的决策树模型 ① 树模型不用做scaling ② 树模型不太需要做离散化 ③ ...

  • 机器学习笔记--决策树

    这里开始机器学习的笔记记录。今天的这篇是一个分类方法--决策树。 方法适用问题模型特点模型类别学习策略学习的损失函...

  • 机器学习决策树笔记

    信息熵(entropy) 变量的不确定性越大,熵也就越大 ID3算法 有A节点的信息获取量和没有A的信息获取量之间...

  • 机器学习 | 决策树及若干基础问题

    决策树 1.构造决策树 学习决策树就是学习一系列if/else问题,是我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正确答案。在机器学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机器学习笔记2_决策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dk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