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算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评述,所以陈述的观点和数字难免地会因为时间不足和了解的不够深入而存在若干的问题,此文力求在结构和逻辑上完成对好奇心日报的一个总体观察。
用户需求
在互联网上,新闻资讯的需求一直是用户心中的痛点,用户对未知事物、新鲜事物的好奇促进了四大门户的形成和壮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端新闻资讯用户同样处于激增状态。
![Uploading 2_714577.png . . .]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至2016年,新闻资讯在移动端渗透率已达66.6%,仅次于影音多媒体、游戏和生活服务。
![
![
3.jpg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市场概况
资讯行业是竞争极其激烈的一个行业,一方面是巨头云集,包括腾讯、网易、搜狐、新浪等传统门户网站容易进入;其次是纸媒、电视媒体如央视、《南方周末》等作为上游的内容提供商,也不忘见缝插针,推出自己的App;第三则是各家的“小而美”,在垂直领域都推出了极具针对性的资讯App,比如足球类的新闻、娱乐圈中的八卦等等,都有专有App;当然第四类是近两年蹿升最快的是资源聚合型的App,有用算法进行推荐的,也有利用二次或三次人际关系的分享进行推荐的。
好奇心日报利用自己精准的定位、优秀的产品,在市场上达到了相当高的占有率,ASO100 在2016年1月的资讯类App竞争报告中显示,在苹果手机市场,好奇心日报的新闻指数App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2。
3.jpg数据来源:ASO100
用户画像
百度指数提供的需求图谱,可以一窥好奇心日报的相关性,Airbnb的出现自然是因为内容相关,不管是从商业的创新性角度还是城市**生活方面,Airbnb都符合好奇心日报的主基调;而知乎日报的相关自然是因为竞品的关系,略为意外的是虎扑居然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三者的用户人群有较高的关联度和重叠。
![
![Upload 10.jpg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Upload 11.png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67/287a13116d0928cd.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而人群属性的分析印证了这点:好奇心日报的用户人群主要为20-40岁之间,其中20-30岁占37%,而30-40岁占61%;用户所在区域人数最高的依次为北京、上海、广东、深圳;而男女比例为男生89%,女生11%。
App观察环境
机型:Nexus6
系统:Android 6.01
App版本号:好奇心日报3.0
产品信息结构图
5.png好奇心日报信息结构图
优势分析
一、 设计
好奇心日报区别于其他资讯类App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的设计感,这种设计感一方面来自于对《IOS人机交互指南》和《Material design设计原则》的坚持和改良;一方面也有优秀UI设计师的精准把控,黑白黄的三色主色调让App显得既有格调,又不失活泼。
好奇心日报整体风格体现
二、 细节
好奇心日报极其注重细节:悬浮菜单,原型仍然是抽屉式或者汉堡式菜单,但放在底部更加便于操控,另一方面,Logo也更突出了品牌意识;下拉刷新Gif,这个城市、阳光题材的素描动图加深了使用时的友好度;过渡Gif,还是同样的素描手写风格,应用在文章加载里,能有效缓解用户在等待文字、图片加载时的焦虑。
好奇心日报的loading效果
排版方面,采用跟雅虎News Digest 相似的头图+正文布局,非常大方,对字体颜色、字号大小、引言格式、超链接、锚链接、转载授权等等各方面都非常讲究,体现出公司严谨、负责的态度。
![Upload 9.jpg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好奇心日报和News Digest文章页对比
三、 内容出众
所有的设计都是为内容服务,好奇心日报的优秀记者编辑团队,专业的素材来源(《纽约时报》、Medium网等)保证了其媒体在前沿、深度、好玩等数个方面都有着深厚的积淀。目前阶段的成功,也说明了真正高端的PGC输出永远不愁没人喜欢。
相关不足
l 逻辑较混乱
好奇心日报在新闻类别和栏目设置上分类很多:类别是11类,而栏目达到30个,其中常用标签7个。这么多的内容在文章正文的布局如下:
文章→正文→标签→推荐文章→评论/分享区
这些充沛无比的内容在功能上却造成了很大困惑,主要表现在个人中心的雷达图区域——这一功能本来是依据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用户属性分类的。用思维导图工具大致整理了一下分类(如图)
11.png个人中心雷达图
这个图中还不太能看出逻辑上的混乱,再细分到各个栏目就能看出问题了(如图)
12.png栏目-新闻类别-用户属性的映射导图(不含实验室和推荐书特色栏目)
要知道雷达图的初衷是非常看重各个分类的独立性的,以好奇心为例,技术宅和商业空之间相对的少交集,这当然是合理的分配方式,可以更为方便地定义用户属性**,但其他分类就繁杂了。
由于存在30个栏目,各个栏目之间也因为作者擅长内容的不同,以及栏目定位人群的交集,使得个人中心雷达图的5个属性存在大量的交接。图上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涉及「娱乐」标签的栏目极多,而「娱乐」在雷达图里却只在「商业家」、「二次元」里有较大的比重;同样的问题也反应在「商业」、「智能」两个标签下,涉及这两个「标签」的栏目也不少,而它们两个是雷达图中最垂直的区域,分别对应「商业家」和「技术宅」。当然最混乱的还数「城市」,不光是它在雷达图所占的比重最多,而且包含「城市」标签的栏目数量也相当可观。
交互不甚合理
悬浮菜单中的「搜索」选项,是一个极为实用的功能,配合正文中的相关标签、推荐文章,可以形成一个矩阵式多维度的内容提供方式,而现在点击搜索的流程如下:
![16.png](https://img.haomeiwen.com/i20767/284399b55c9023f9.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建议将搜索功能前置,如图
![Upload 14.png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模拟将「搜索」功能前置效果
若干BUG
以「好奇心研究所」的投票话题为例,一个典型的投票用例图如下:
15.png而在好奇心日报App中,并没有增加一个用户是否投过票的状态检测,每进入一次话题都需要重新进行投票,方能查看投票结果。
l 功能未整合
好奇心日报App的「设置」里只有帐号信息、字体大小和消息推送的设置,而类似「夜间模式」、「离线更新」之类的设置能否整合进「设置」里面是值得考虑的,同样夜间模式能不能进一步地设置为按照时间自动切换;以及Wi-Fi环境下自动更新XX篇以备离线阅读等等功能。
「X」的退出方式
好奇心日报里的分享功能、菜单功能,启动后,都需要点击「X」才能退出
「X」退出方式
相对而言,点击「X」需要用户进行精准的点触定位,而现在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在空白区域点击,收回该功能菜单。
总结
作为一个典型的小而美(小众、垂直而且精美)资讯类App,好奇心日报在大功能上做到了其slogan所说的「好奇驱动你的世界」,而上文所说的一些不足之处,必然也经过产品经理的一番衡量,或者是因为架构调整比较复杂,或者因优先级的原因未及时跟进,总之瑕不掩瑜,一款精致的资讯类Ap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