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我却觉得孩子对父母的爱更为纯净、 自然 。
秋日的午后,暖阳洒在林荫道上,地面的紫荆花瓣安静的躺着。我们和小米走在这美丽的街道。就在米爸准备穿过马路时,远处有一辆车正快速驶来,小米突然情绪崩塌,哭着不肯过马路,一直往远离马路的方向退缩。
“我不要过马路。” “宝贝不要怕,爸爸妈妈在会保护你的。”
“我就不要过去,我要回家。” “宝贝,我们要赶路啦,不能再闹了。”
坚持好一阵,小米挣扎着不愿意过马路,一直往后退,我们由耐心的解释到慢慢火气上来,抱怨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直到米爸要发火时,小米含着泪水,战战兢兢的说:“爸爸,我怕你被车撞死!”(她当心远方的来车会撞到米爸)。惊愕、心疼与内疚划过我们心间。
我们常以为自己很爱孩子,极力保护孩子,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对待或评判孩子的行为,然而固有的思维限定着我们,导致很多时候产生爱的误解。孩子的生命能量很强大,他们对父母的爱不参杂质,纯净自然。所以我们做不到如孩子般纯粹的时候,就让自己安静的聆听,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正内心。父母之爱会因此升华。
共同的视线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用心感受孩子的情绪,用心陪伴就是对孩子最直接的爱。
“妈妈” “哎—”
“妈妈” “宝贝,什么事?”
“妈妈,你过来一下。” “什么事啊?”
“妈妈,你过来一下吗?” “宝贝,什么事啊,我还在忙。”
”妈妈,你过来嘛,再不过来我生气了”。。。。
这样的场景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我们常常忙自己的事情时往往会推脱孩子呼唤。有一天,小米慎重的跟我说:“妈妈,我希望叫你的时候你能马上过来,或者回应我,不然我会不开心的。”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孩子们拖拉,对大人的安排不回应,那就回忆一下家里是否有这些场景吧。及时回应孩子的呼唤,让孩子满满的感受你对她/他的重视,他们也会很快回应你。言传身教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周末、节假日带小米外出游玩,返程时常常忍不住会问:
“宝贝,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啊?”
“宝贝,你觉得这里好不好玩?”
“宝贝。。。。”
小米对这些问题的表情由茫然、困惑渐渐偶有鄙夷,让我想起陪她的情形。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我们很热心带孩子出去,然而很多时候刷手机的专注分散了我们陪孩子的状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带孩子出去玩,而且以一种自我放松的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
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附:推荐书目
现在有很多关于教育孩子,亲子关系等方面的理论和书籍,这几本是我会经常重读的书。小米的成长历程也是我自我修复的一段旅程,很多知识容易被生活的习惯给稀释,所以不断的反思、重复学习,渐渐把理论知识内化到生活当中,这样才能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1、《当我遇见一个人》李雪
这本书不仅教会我们怎么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让我们去思考我们与父母的亲子关系。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修行2《理解孩子的语言》 伊莎贝拉 费利奥沙著 黄君艳译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修行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肯说》《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阿黛尔 法伯等著
为人父母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帮助孩子成为仁爱坚强的人。 ——阿黛尔 法伯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