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被共情地对待,即人们能准确地理解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并能敏感地给出回应时,我们就知道我们值得被如此温柔相待。我们对自己的共情能力也会迅速提升,因为我们自己能镜映出外部世界告诉我们的自我价值,随着我们不断成熟,思维脑逐渐掌控情绪脑,我们会逐渐想去给予我们曾被给予的东西,把我们自己感受到的信任、信心和爱再镜映给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爱,我们的感受一直被无视,那我们就不知道如何安抚自己。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如何照顾自己。所以,当他人受到伤害或遇到困境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去给予安抚。因为这时,我们只会呈现出我们曾受到过的忽视和不被关心,我们的关注点还停留在我们自己的那些尚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渴望上。
——《共情的力量》亚瑟·乔拉米卡利、亚瑟林·柯茜著, 王春光译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96291/bc35f23d54d0d968.png)
无论是在媒体报道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甚至惊讶于一些行为。就比如前段时间一位爸爸领着自己的孩子到另一位孩子家去讨公道,结果这位爸爸对对方的爷爷大打出手,很多网友站在了道德的层面去指责这位爸爸,但其实我更好奇的是这位爸爸为何会有这样恶劣的态度和行为?
也许可以用以上的文字来理解他,我想,在那一刻,这位爸爸已经被情绪脑给掌控,站在他面前的那位爷爷恐怕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他想象中的过往人物的形象,那个曾经没有共情到他,反倒让他感到伤害的客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而真相是掌握在他本人的手上。当我们不了解他的真实背景,其实是不足以让我们做出评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