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习惯于跑步后,在回家的途中反省自己。在清幽的河边,无人打扰,慢悠悠地踱步,静静地思考,非常惬意。通过一遍又一遍地反省,我自认越来越“明白”,有信心迎风破浪。
但几天前与老板的公开冲突,让我意识到太高估自己了!冷静下来后,经过几天的反省,我由气愤转为羞愧,认识到自己其实是在“闹情绪”,那是弱者的无助行为,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怎么能担当大任?
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后,我开始看到一点解决问题的眉目,有点欣喜,晚上到河边跑步,在乍暖还寒的季节里,流了一身汗后,身心放松,就开始“复盘”,梳理自己的思路。
一、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当时是立项会议,我还没有讲完,就被老板打断,质疑我的专业能力,还说很早以前,公司里就有现成的配方可用。我当时很生气,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存在二十多年了,在业内都是一个难题,5年前才被我们这个团队首次取得突破,现在竟然说公司早年就有现成的配方,这不是否认我们的成绩吗?公司深陷泥潭的那些年里,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代价,如果早就有解决方案,为什么不拿出来?那不是傻逼吗?
我当时情绪很激动,就与老板争论了好久。
但会后与两个同事交流,发现他们根本就没听懂我的报告!他们不知道我选择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选择,更不知道我的研究目的!我解释了半天,同事才听懂,并开始支持我。那很有可能老板也没有听懂!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老板的质疑,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报告中,我是在将问题分类,而不是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因此就没有剖析机理。如果听不懂我的意图,作为技术出身的老板,自然就会质疑。
而他所说的现成配方,会后我了解了一下,确实是有,但老板不了解详细情况(可能是仅仅听了汇报),性能与老板所说,差距甚大。要解释的话,一两句话就足够了。
也就是,冲突的源头,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是我没有讲解清楚!如果他们听懂了,自然就不会有疑问!
如果那天开会的时候,我能意识到老板的质疑是有其必然性的,然后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解释。同时,我也会意识到自己的讲解缺乏逻辑性,并及时修正。就不会有冲突了。与人冲突,只能令人不快,促使别人为自己设置障碍(至少不帮自己),危害很大,何况,自己这次是与老板冲突!后果将更严重!而且,那种冲突,就像吵架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各执一词,最后依然处于混沌状态,完全无益于解决问题。
“存在即合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必然的,都有其原因,要正视之!但怎么到了现实中,就抛到九宵云外了呢?只顾得自己生气,其余的全忘了!
如何让自己思考后得到的结论,进入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进行实践呢?
这几年,行业危机,形式非常不好,我对公司经营有诸多不满,自学了相当多的经典管理学著作,自认“满腹经纶”,却无机会施展,就经常与同事在茶余饭后谈论公司经营出现的问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过把嘴瘾!
人至中年,自己反倒成了无助的愤青,岂不可悲?!
二月河版《康熙王朝》中,年幼的康熙计划除鳌拜,动手之前,帝师伍次友捎给康熙一句话: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因其心不动!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一种必然!在所有条件都确定时,结果是唯一的!
那又何必激动?何必生气?只会让激动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判断力而已,不如搞清楚,整明白,找到其要害,一击而破!
二、要框架结构清晰
立项会议时,同办公室的XXX是评委之一,会后在办公室聊天时才发觉,他也没有听懂我的意图。第二天,XXX跟我讨论了我的报告中的问题,他认为我之所以没有让大家听懂,就是因为缺少逻辑框架,没有那种“顺藤摸瓜”、环环相扣的逻辑性,而是一下子就进入自己选择的那个问题点,这有点太突然了,会进入蒙圈状态,因为他们缺少我所拥有的大量信息,我省略掉了,他们就听不懂了,不明白我究竟想干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干这个。如果先拉起高度,从全局角度,让大家像看地图一样,从总体框架上指引,就很清楚地看到我的脉络,看到路线图,明白我为什么这样选择,以及我选择的是什么。
XXX展示了他所做的PPT,真的是抽丝剥茧,框架感清晰,并大量使用图表示意,直观形象,很容易地就引出了他所选择解决的问题,以及选择的理由。
做报告、讲话或写报告,都是“表达”,表达的是自己的思维,如果表达不清楚,其实意味着自己的思维不清晰。如果思维不清晰,行动源于思想,做事效率及效果,就很难指望了!
因此,不要“自以为”心里明白就认为万事大吉了,最重要的,是要清晰地表达出来,不但让自己听懂或看懂,也要让别人听懂或看懂。要想表达清晰,就要先梳理出骨架,一遍一遍地反复梳理,使其清晰、简洁起来,让自己的思路真的成为一条清晰的“路”,顺着走,自然就走到自己的目的地了。
磨斧不误砍柴功,不要急,梳理清晰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表达清晰,就要先将自己拔高,站在高处俯瞰大局,将框架梳理出来,这样,重点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三、“怒”无益于事
“怒”无益于解决问题,反倒影响自己的判断力。就像这次与老板冲突,我情绪激动地说了很多话,试图“打败”老板,却像争吵一样,各说各的理,各有各的理,结果最后,惹恼了老板,却一点效果也没有!老板掌控着资源,他生气了,直接影响我能分到的资源,做事就更不易了!争执有什么用呢?
本来,我是产品负责人,对于自己负责的产品,我是专家,没有人比我更清楚,相当于内行人对外行人,本来是极易解释清楚的,却因激动的情绪影响了自己的判断,思维也变得混乱起来,理不清头绪,没有梳理出让外行人看明白的框架来,最后让大家一头雾水,一团糟。
其实,关于“怒”这个问题我早就深入思考过,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但事到临头,才发现“做到”并不易,将这种观念真正融入自己的指导行动的价值观里,更是不易!
下次再遇到这种事情时,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三思而后行”是个好方法,情绪激动时,就不要开口,不要动手,先安定情绪,平静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然后去解决这个问题。
仅仅“说”或“知道”是没用的,要一次一次地实践,等到其融入自己价值观里之后,再遇到这种事情,就自然而然地这样去处理了。
四、总结
受到轻视、质疑或攻击时,“怒”只会影响自己的判断力,起的是负作用。要相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必然的!因此,站在高处,俯瞰全局,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找出骨架,思考其发生的原因,并用事实去检验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最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可行性方案,执行下去,才能解决问题。
要让这种理论融入自己的价值观里,因价值观决定了自己的行为。但如何融入呢?一次一次地实践,直到成功融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