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看了一篇文章叫《你越努力,世界就越公平》,作者举了自己和朋友通过努力而得到的现在的成就,看完之后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小小的“鸡血”和认可。
其实,对于现在的我,已经不去想着靠鸡汤里的东西来激发自己的斗志了,我更看重的是,文章对于同一件事的剖析。
坦白来说,她的文笔还不错。
但是评论里,却夹杂着些讽刺的声音,言辞激烈,字里行间控诉作者在不负责任的“编故事”,诱导别人。
我知道他们在愤慨什么,或许曾经他们也是受过鼓舞或者影响的人,也曾看完鸡汤之后,脑海里不自觉勾勒出一个“大饼”,美味可口,当你急切的的想吃到口中时,只听到合齿时的虚无。
我不否认,某些文章过于片面,可是全盘否定也是不对的。
李诞说:“人生在世,你只要知道两件事。一、这世上绝对存在不需要读书也很聪明, 不需要努力也过得很好,甚至不需要钱就能快乐的人。二、那个人绝对不是你。”
那么是否也可以说,这世上也存在读了很多书也不聪明,拼命努力也过得不好,有了很多钱也不快乐的人。
但,那个人也不是你啊。
我们中的大多数,甚至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这两者之外的人。或许努力不能让我们达到理想中的成功,但也绝对不会毫无起色。
谈及努力,我更喜欢另一种解释。
我那么努力,只是为了平庸的不那么难看。
只是为了在我所能达到的平台里,尽可能多的获取和这个世界抗争的砝码。
❤
不知道是否有人和我的高中一样,每周例行的班会,班主任都会准备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
我们都是在每周前两天,激情满满,而后趋于平缓,直到你忘的差不多,下一次的班会也就刚好到来。
那时的想法就是拼命地去学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有能力去一个名气不错的大学,而后迎来“幸福的人生”。
如果放到今天,我可能会无奈于自己当时的“天真”,但我仍对这些时不时的“刺激”心怀谢意。
感谢在那些昏暗而焦虑不安的日子里,给了我一次又一次坚持下去的“勇气”。
在我还不能分辨的很清,迷茫前行时,为我描绘出未来的模糊的轮廓。
❤
有句话,对鸡汤文描述的很中肯。
鸡汤文是给了汤却没给勺子,80%的人闻了闻鸡汤就走了,20%的人出去找勺子,而只有1%的人找到了勺子。
鸡汤的存在就是告诉你,除了你现在的生活模式以外,“还有一些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它只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却没告诉你,你这么做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较真地探讨的话,成功本来就不可复制,没有任何确切的路途。
而那些“反鸡汤”的人,也是一种意义上的心里失衡吧。
想要脱离现在的环境,到达一个更高的境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因为你想的太过遥远,周围都是和你资源相差无几的人,随着时间推移,很少人能一如既往的保持最初的想法。
那百分之二十的人,败给的不过是人性。
是人性里那种闲散的念头,觉得我现在的生活也OK的平静中。
❤
鸡汤和毒鸡汤,本身来看没有什么值得诟病的,可是不假思索地应用在自己身上,就容易失足。
知乎里有人分享说,自己高中时,妈妈受当时《哈佛女孩刘亦婷》等文章的影响,把这种教育模式应用在他身上,虎爸虎妈式的教导他,最后发现没什么用,就改成了佛系教养。
何冰说,“多么伟大的作家,都是在书写他个人的片面而已”
更何况那些营销号的内容。
没有得到预想中的的结果,进而态度陡转急下,把所有的责任扣在鸡汤文身上,和盲目相信,并没够什么区别。
无非是从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种。
说来有点小心虚,自己好像也是鸡汤文的制造者之一。
我也时常清醒,又不时的质疑自己的想法。
值得庆幸的是,再接受了众多文章的洗礼后,学会甄别出对自己有用的,进而不断完善独属于自己的观念。
我觉得我所能输出的就是,以冷静的笔触埋下更多“可能性”的种子,告诉你不是你一个人如此,至于要不要做,怎么做,最后能不能让其发芽成长,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