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新加学记事
今天继续分享黄博智教授的学习型组织/系统思维——结构之美。
结构一词,百度百科上解释为,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生活里的事情很复杂,但是背后的结构并不复杂。如果看得到他的结构的话,我们就能够更好的回应他。不要只看到显而易见的结构,而要看到背后的结构。就如同中医和西医。西医重在人体的看得见的结构,中医的针灸看到的是肉眼看不到的经络结构。从管理角度,就需要从看得到的结构图到看不见的结构图,避免脚痛医脚的情况,头痛医头的情况。
对于结构一词,我并不陌生。
课堂设计上的结构之美,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
看得见的结构。指向素养导向下的课堂设计,倡导大情境,大任务下的整体设计,然后根据真实任务情境的推进进程,按子任务一、子任务二.......分布实施。学生看到的,经历的,感受到的都是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这个显性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外在的解决问题的结构。根据学科的性质不同,结构略有不同,但常常是这样的结构。问题及任务——设想计划——组织探究——成果交流——迁移运用。其实这只是显性的结构,真正推动课堂前进的是另一条暗线。
看不见的结构。大情境、大任务内包裹的,一定是大观念、大概念,对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原理。而要建构这样的大概念、大观念,必须是在真实情境下外部环境和自身经验不断作用下建构的。所以,显性的系列化的任务指向的是建构大概念下的小概念。问题情境的背后,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学的需求,即为什么学的问题;设想计划和组织探究,成果交流,都是通过探究建构概念、形成概念的过程,即学什么的问题;迁移运用既可以看作概念迁移,产生新的产品,又可以看作对概念的进一步的巩固,即学成什么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课堂看到的是外在结构,学生行动流程也是外在结构,但教师设计之初和操作之时必须明确内在结构。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这让我想到了更多的结构之美。
课堂提问的结构之美。提问真是一门艺术,其实就是老师明知故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诱发怎样的思考——才能让学生探究出怎样的结构。
学习目标的结构之美。指向素养的目标里内含: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形成什么果子。
新课标的结构之美。课程目标(为什么学)-课程内容(学什么)-学业质量(学到什么程度)-课程实施(怎么学)
我们可以继续想开去:
经济学上的结构之美
高质量办学的结构之美
看来,结构就是一个概念。
看到事物的内在的结构,就能更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更好的解决生活问题。就是我学习黄老师的课程,逐步建构的一个大观念。
写于2023年9月3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