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电影之扫毒

电影之扫毒

作者: 花兒林夢 | 来源:发表于2020-03-16 07:51 被阅读0次

香港“禁毒宇宙”系列的最新电影《扫毒2》前不久下映,收获了13亿票房。在除了《蜘蛛侠2》以外没什么爆款大制作的7月档,它算是一部优秀的电影。道具用料很足,3个男主角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平演技,除了一些槽点之外,总体是不错的。

因为专业的缘故,看电影时我更关注角色冲突以及心理动机。从心理学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我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这或许可以帮助解释剧情以及更好地理解角色。

先讲一讲刘德华饰演的“余顺天”这个角色。我尝试去画了他的家谱图,简单分析一下他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电影里的人物关系为刻画角色而服务,没有这种作用的角色都没必要交代,所以余顺天的家庭结构也被简化成了上面的结构。

因此我们只能得到一个残缺的家谱图,包括从他的爷爷到他的儿子一共4代。角色有余顺天的爷爷、双亲、叔父、前女友、妻子和他与前女友的私生子。(如下图)

图中的“====”代表关系亲密,“问号”代表未叙述的角色,“/”代表分居。

根据电影叙述,我们得知余顺天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瘾君子,家庭因此分崩离析。他爷爷的家庭情况我们不清楚,但是从电影对余顺天童年时,父亲毒瘾发作,逼迫余母去卖淫以赚取毒资的场景,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地体会到毒品对于一个家庭的破坏力有多大。

余父为何走上吸毒道路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对爷爷的耳濡目染,也可能是混迹帮派沾染恶习。余顺天成长于这样糟糕的家庭却染上毒瘾,也许是因为叔父帮了他。毕竟叔父拉他进帮派做事,虽然浑浑噩噩,但他有一份营生。

根据家谱图和电影剧情,我总结出了毒品对余顺天的3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点是恐惧。毒品毁了他的亲人和整个家庭,尤其是父亲的行为给他造成了深深的阴影,这成为了他多年来的心结和梦魇,以至于他认为不再复演他原生家庭悲剧的唯一方法就是彻底消灭毒品。

第二点是愤怒。童年的余顺天没有能力改变他的家庭状况,这种“想改变却无法改变”的无力感会演变成对毒品和毒贩的愤怒。而当他成年后有能力去改变这种情况的时候,愤怒就会表达出来。比如切断地藏的手指,发布1000万悬赏地藏人头,其间都充斥着愤怒。

尽管他打着“维护帮规”和“为香港禁毒”这两面正义的大旗,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裁决地藏,但实际上他是在泄私愤,通过暴力行为摆脱无力感,证明自己是个强大的人,释放家庭带给他的负面情绪。

精神分析流派有个名词叫“升华”,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指的是用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来表达被压抑的不被社会允许的原始冲动或欲望。放在余顺天身上,他便化身地天行道的大侠,以草莽英雄的方式暴力处决毒贩,来发泄自己内心想要毁灭有关毒品的一切的强烈冲动。

熟悉DC漫画的人看到这里会很容易想到蝙蝠侠,他和余顺天都是与童年精神创伤作斗争,在人性与本能之间撕扯,最后化身黑暗使者打击犯罪的角色。可惜的是,香港蝙蝠侠“余顺天�韦恩”到死也没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三点是污名化。作为两代瘾君子的后代,余顺天从出生起就背负了“吸毒家庭的孩子”这一污名,他成长过程中极有可能听到了很多“他爸爸吸毒、他爷爷也吸毒,他全家都吸毒!”诸如此类带有强烈歧视性和污名化色彩的言语,这也会对他造成很大的创伤。诚然,一个人的家庭不能完全代表他个人,但家庭确实对一个人有很强的影响力,否则也不会出现“家谱图”这种分析技术。所以余顺天脱离帮派后拼了命地奋斗,成为一名著名商人和慈善家,试图彻底抛弃自己的过去。

回到家谱图,我们现在就能看出,余顺天虽然成了体面的金融大佬,热心公益禁毒,但糟糕透顶的原生家庭的确对他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他背负的污名、他的帮派身份、女友的离开、以及砍断好兄弟地藏手指的心理压力这四个因素,便成为了他离开叔父的帮派,重新来过的动力。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叔父一提到他的家人,他就表现出非常愤怒憎恨的情绪,整个人陷入一种“魔怔”的状态。没有人在这种状态下还能保持理性思考呢,所以他才眼都不眨一下地,咔嚓一刀切了地藏手指,直到把人送到医院他才恢复理智。

要是余顺天当时考虑兄弟情谊,剁了地藏手指,再把自己手指剁了,进行“极限一换一”操作,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但他想不到嘛,所以尽管地藏很无辜,但在其时其景,他被“帮规伺候”实在无法避免。

再来说说“地藏”,这个角色比余顺天更加有趣,因为他的心理更复杂,我甚至觉得他才是第一主角。

地藏无疑是个bad guy,这一点没得洗。但他的形象不止一面,一定程度上他也是个好人,更是个可怜人。

他的好,好在他尽管十恶不赦,但很有原则。

在电影开头的夜总会一幕,地藏尽管只是个“片区黑老大”,但遇到小弟在自己场子里贩毒,他还是正气凛然地在厕所间把人打个半死,又狠踹了几脚,末了还咬牙切齿地说“我最恨别人卖毒品!”

我不清楚当时的地藏内心对贩毒究竟是怎么看的,但他遵守了帮规,也顾及了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余顺天的感受。

再看看他得知自己派出的杀手在刺杀余顺天时误把余妻射杀的反应,就知道他有多内疚。不管他多恨余顺天,他明白“祸不及家人”。复仇对他而言不是一件“不择手段”的事情,他的指向很明确,只有余顺天一人,仅此而已。

他可怜,可怜在不管过去多少年,他内心还是那个在夜场穿着白西装的年轻人。

先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你是地藏,你的老大让你发小把你手指砍了,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报复?——方法有很多种,也许每个人都不同。

你可以选择把断指接上,等伤养好了另起山头,几年后吞并原来的帮派,也可以找机会去老大家里泼汽油,一把火给他烧了,也可以雇杀手把余顺天做掉,方法多的是。再不济你半夜跑到人家楼下大喊“余顺天我丢雷楼某”也行啊。

但地藏这人不一样,他选择了最不理智但最窝囊的方法来报复人家。他把手指丢了,还执意要去贩毒,和他们对着干。

丢手指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负气行为,负气对象就是余顺天。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自然而然想到了小孩子对父母赌气的情景:小孩闹了半天偏要买玩具,可父母坚决不同意;等到同意了,小孩反而不要玩具了。这种情况很常见,也不止在小孩身上发生,情侣间夫妻间都会这样。

然而问题在于,这不是一种理智行为。从理性人假设的角度来看,这很不划算。

众所周知我国的断肢再植手术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只要时间来得及,断肢保存完好,伤者完全可以恢复大部分功能。

电影里地藏被很快送到了医院,虽然手指没有严格按照规定保存,但也是放在冰袋里的,所以只要地藏想接上,就绝对能接上,而且功能恢复不会差。

但是铁憨憨地藏一路上一声不吭,还把手指扔进了垃圾箱(话说断指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啊?)。这不是赌气是什么呢?

有人会说,哪怕地藏在送院途中对余顺天破口大骂,心里也会好受一些。但地藏偏不。这里就提到了一个点——攻击性。

这个概念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攻击是人的本能之一,是人生命力展开时自然流露的力量。

有些人攻击性过强,别人惹到他就别想有好下场,也就是俗话说的“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还有一些人攻击性适中,在一些时候可以适当表达攻击性,既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又不会主动侵犯别人的权利,这是最好的情况;最后一些人就属于攻击性受到过度抑制的那一类,简单来讲就是自己挨怼了,却一个人坐在那生闷气掉眼泪心里全是委屈,别人问他什么他也不回答。

攻击性受到抑制的坏处很大,会导致情感过度压抑。负面情绪不断涌进来,却没有出口可以释放,时间久了就容易憋出心理问题,有时候心理问题甚至还会导致生理疾病——比如压力大导致脱发或者考试前腹泻。

就像鲁迅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样,憋久了的人除了一直保持内部消化,也可能像高压锅一样,某天突然情绪失控,做出冲动行为。

回到电影里,地藏就偏向是一个攻击性受抑制的人(在余顺天和老大面前确实如此),也就是向内攻击自己或者把攻击指向外在的其他替代物。

向内攻击自己,指的就是他丢断肢的行为。他放弃了自己身体的完整性,以一种“伤敌八百,自损一万”的方式来让对方感到内疚,达到攻击对方的目的。

把攻击指向外在的其他替代物,指的则是他离开帮派另立门户,开始贩毒来残害别人,并成为四大毒枭之首的这件事。他在关公面前说“好啊,你不让我贩毒,那我偏要去贩毒!”

当你禁止我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不去解决问题的源头“你”,比如打败你,而是逆着你的规则来,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我对你的不满(攻击性)。这和上面丢断肢的内在逻辑是相似的,都是间接表达攻击性,而非直接。

有意思的是,在他和余顺天各自发展的这些年里,他完全有充足的时间去计划和谋杀余顺天,何况余脱离了帮派,他叔父的小弟们也不好保护余。但他全心全意都扑在事业上了,这么久了一点动作都没有,直到余顺天在自己私生子死后和他有正面冲突才开始表达自己的攻击性。看来这么些年他真的想着忍了算了。你说他窝不窝囊?

那我为什么说地藏一直是那个穿白西装的年轻人呢?这就要看他在电影末尾地铁隧道里的表现。

别看地藏表面上牛逼哄哄一副枭雄模样,他昏迷之后醒来说的第一句话还是“天哥”,然后带着一脸的委屈和愤怒质问余顺天:“你有没有想过当初是场误会?你为什么不问问我?你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我!”

人平时表达的想法可以经过意识加工进行伪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在危急时刻慌乱之中所说的话,常常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就是潜意识层面的态度。

地藏这一声“天哥”,就说明了不管怎样他心里还尊重余顺天,兄弟情谊还在。这样一来,他又变回了20年前被剁指那一晚的自己,那个始终把余顺天当好兄弟的年轻人。这时,他的攻击性也变回了一种尝试沟通和解释的状态,可以理解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如果当时余顺天理智一点,把事情搞清楚,然后认个错,两个人投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香港没有死刑,两个人可以做狱中好兄弟的。可惜余顺天又双叒叕上头了,他说“地藏你抗议无效”,然后决定死斗。地藏也知道余顺天无法原谅自己杀了他老婆,于是两个人同归于尽,电影以悲剧结尾。

地藏委屈了20年,到死也没能把误会讲清,还背负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罪名——这不是可怜是什么呢?

我没有看扫毒1,但在这部电影里,我通篇看到的不是禁毒,而是“沟通”两个字。整个故事皆来自于一场误会,如果三个当事人(余顺天的叔父难辞其咎)能够坐下来沟通,把事情讲清楚的话,他们也就和解了。事实上,他们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沟通,但没有谁愿意先放下身段,就导致了悲剧的出现。

余顺天和地藏让我想到了千手柱间和宇智波斑。他们的误解延续好几世,牵连所有国家和忍者村,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直到鸣人和佐助各牺牲一条胳膊才完成“和解之印”。这样的代价真的值得吗?

于我而言,电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沟通很简单,只要一句“我们聊聊”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沟通也很难,可能到死都是鸡同鸭讲。怎么把握,要看你自己了。

希望大家都能和重要的人和解,以及“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青春歲月,权當記念

我是一名95后奔波在人生长途的旅途党,不论明天的阳光如何,不论昨夜的月光如何,我把我想说的写给你听,你想回应的时候我依旧在等候,等候一个佳音。

【微信公众号:北海林梦】

我在等你来诉说。

(禁止盗用,本文转载需要私聊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之扫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rw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