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便签纸,一本畅销书
在二十多年前,有一本商业的畅销书叫《追求卓越》。当然这本书我们今天读已经过时,但它的确曾经影响很大。我现在想讲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
它的作者汤姆·彼得斯原来是麦肯锡的顾问,对新的商业趋势和管理趋势有很多想法,后来他就成了一个著名的演说家。
有一天他受邀去做一个非常正式的演讲,以前他演讲都是即兴式的,凭他卓越的口才,就能够轻松应对一场演讲。但是,他这一次的演讲是一个非常正式、而且时间很长的演讲。他觉得,仅仅是靠过去那种口若悬河的演讲,不足以应对底下的听众,他就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他在酒店的便签纸上写下了一个企业如何走向卓越的八条路径。当他写下这八条路径时,他觉得还是不够,每一条里也有值得深化、细化的东西。他本来是只想在一张便签纸上写下来,但他发现自己越写越多。
当然,这场演讲效果也比较好。由于听众很专业,对他形成了某种挑战,同时他也做了充分准备,最后的演讲效果当然不错。但他还是觉得有很多遗憾,演讲完后他继续在这个提纲的基础上深化自己的思想,一个月后他发现他已经写了很多文字。再用了几个月,一本书就这样写下来了。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这跟我们提到的一个概念有关,学习当中的“假想物”。如果没有一个对你具有挑战性的假想物,你所谓的学习都是缺乏真正的主动性的。由于这种挑战,你就能感受到某种入不敷出,会发现原来的知识网络和知识模型是有很多漏洞的。这些漏洞是如此的明显,你不得不去补足它,这就是假想物的作用。
我们通常说学一门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当老师。大家可以做一个实验,如果最近这一段时间你在学什么东西,突然有人告诉你,明天要你面对一群跟你水平也差不多的人去做演讲,你要做一个完整的PPT,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问题就来了。大量的问题触目惊心的就涌现在你面前,过去你自己觉得很得意的、自圆其说的见解,一下子发现有问题了。
这就是假想物颠覆了你原有知识网络的稳定性,进入失稳的、不均衡的状态。直面这种状态,进入这种状态,而且要拥抱这种状态。
当你失稳不均衡时,你有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维护它的稳定性。当你试图去维护它的稳定性时,就必须要放弃原有的某些东西,同时要增加让你感到陌生的、甚至是全新的东西,融入到你现有的解释网络里。
学习的过程就是远离平衡态的平衡态 , 远离稳定性的稳定性。
“学习肌肉”的训练方法
我们通常的学习不过就是进行知识和信息的无用囤积而已,只有当你想解决一个问题,而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没办法应对的时候,才会有明显的饥饿感和急迫感,也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期待。
这时候你原有的解释网络受到了撞击,受到了创伤,就会促发另外一种机制,叫知识的自我补偿机制。
这很像我们打网球、跑步的时候,会对肌肉形成微创伤,当你不断对它进行微创伤时,身体会调动自我补偿机制。所以经常打网球的话,常握拍的手臂就比另外一个手臂要粗,芭蕾舞演员的腿就比普通人的腿要粗。
这个过程跟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实是一样的,因为遭遇挑战,有危机感,你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这时很自然地会放弃原有的认知,新的认知就会乘虚而入,这才叫学习。
所以《学习的本质》作者焦耳当认为学习跟一种状态密切相关,那就是失稳状态,或者叫不均衡状态。
什么叫不均衡状态?读过《失控》的同学可能记得一个概念,叫持续的不均衡。我们走路其实就是经历持续的不均衡,只不过是这种不均衡由于两条腿着地的周期很短,我们意识不到。大家不妨试一试,单脚立地的时候,肯定觉得不均衡,我们走路时,其实是一个个单脚着地瞬间的连接,形成了走路。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骑自行车。自行车的行驶过程就是持续的不均衡,而且是在动态中得以持续的不均衡,如果自行车停下来,要站稳就非常难了。
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持续的不均衡,所谓不均衡就是眼前的场景迫使你调用既有认知,结果发现这个认知不足以应对,那么你就感受到了不均衡。在不均衡当中,你会自然地放弃原来的认知,在不知不觉当中,实现了系统更新。
学习的起点:找不自在
富兰克林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均衡状态主动地进入到非均衡状态,把自己的认知置于一种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威胁性的场景当中,被迫让自己去调动自己的知识。在调动知识的时候感受到欠缺,然后快速地弥补这种欠缺,这就完成了一个认知的循环。
但这不是终极的状态,他重新将自己写的东西跟原文进行对照时,他又发现了这种不均衡,然后他开始了又一次的维稳。
维稳的结果,就是你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和均衡状态,如果你不接受新的挑战的话,你会停留在这种稳态中,这其实已经远离学习的状态了。
所以他才又一次的学习、又一次地让自己失衡,在一个参照系上映照出自身的缺陷,重新产生期待,重新放弃原有的系统、原有的知识点,留出空位让新的知识和信息进来。这就是富兰克林学习的过程,他的这个过程暗合了焦耳当说的学习的本质,以及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
说到这里,我们对学习有了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认知:所谓学习,说到底就是找不自在,让自己深切地意识到让原有解释系统的缺陷和不完备,然后产生强烈的期待和渴望,给新的知识和信息留出位置。危机感是学习的起点。
大家可以反省一下,我们的学习当中除了那种笼统的焦虑感之外,有没有具体的、场景化的危机感?以及我们在这种危机感中,是否遵循了一个有步骤、有程序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蜕变的过程?
我们以前提到过,日语里的学习叫“勉强”,也就是勉励而为,强迫自己从认知的舒适区推到认知的恐慌区、焦虑区,同时用具体的步骤让自己一步一步地消除这种恐慌、焦虑和威胁,这个状态就叫学习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