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齐齐幼儿园老师的邀请,我在家长会上分享我们家的亲子沟通故事。
我想,老师之所以安排我来分享这个话题,大概是因为齐齐比较爱说话,特别是喜欢讲幼儿园的故事,给大家留下了“表达能力强”的印象。
经常有家长问我是怎么教的,我很惶恐,这真的不是我们的功劳,只是齐齐从小表现出语言方面的优势,我们顺应她的发展,于是慢慢就成了现在的小话唠,话多得我们都担心老师会嫌烦。
“妈妈,我们聊聊天吧”,是齐齐经常讲的一句话,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分享我们家的亲子沟通故事吧。
我的分享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可以说”,就是具备表达的能力;然后是“愿意说”,有表达的意愿;最后是“喜欢说”,激发表达的兴趣。
关于表达能力,我深有感触的一点是:有足够的输入,才会有输出。
我们常常用“听、说、读、写”衡量语言能力,这就包含两对“输入—输出”关系——听得够多,才能说出来;读得多了,才能写得好。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
所以,我们希望孩子的表达能力强,首先要给他们足够的输入。
今天我主要分享三种输入途径——重复、阅读、引导。
1.1 可以说|重复
先讲个故事吧。这是齐齐2岁多,我们旅行时去到吉隆坡。去过吉隆坡的朋友都知道,当地有个老车站很有特色,建筑非常漂亮。
我们进车站时,看到地上躺着一只灰色的绒布兔,齐齐非常喜欢兔子,捡到这只小兔她十分惊喜,在车站玩了好久。
我们在旁边休息,似乎听到旁边有人在喊“kaku!kaku!”刚开始我们没当回事,异国他乡的,也不会有人和我们说话。没想到这个声音一直在,而且好像是冲着我们的方向。
上面这张照片,树影后面有个马来小男孩,旁边有个拖地的阿姨,当时他们都看着我们,我们却完全没有注意到。就是这个小男孩在喊“kaku!kaku!”
后来我发现他指着齐齐拿的小兔子,朝那个拖地的阿姨,应该是他的妈妈喊“kaku!kaku!”时,我猜这只兔子应该是他的,便说服齐齐将兔子还给他。
齐齐虽然不太情愿,但最后还是把兔子还回去了。
还了兔子我们就准备离开了,这时小男孩跑过来,送给我们两个马来西亚的国旗。这张照片可能就是他妈妈让他送国旗给我们。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天是马来西亚的国庆日。
告别小男孩后,我抱着齐齐往外走,她问我为什么小哥哥要送我们国旗,我把刚才那个故事从头讲了一次,我们是怎么发现那只兔子的,齐齐有多喜欢,怎么发现是小哥哥的,怎么归还给小哥哥,小哥哥感谢我们把小兔子还给他,就回赠我们他们国家的国旗。
没走几步,她又问了我一遍,我又回答了一遍,然后她又问,同样的问题,她问了差不多十遍,而我也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话,直到她不再问了。
讲到这里,我想起齐齐一岁多会说话后,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还说”。
她一说“还说”,我便重复刚才说的内容,一遍又一遍,齐齐姑姑笑我是“人肉复读机”。那么,“还说”这两个字,就像是“人肉复读机”的按键,听到这两个字,我就会启动复读模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相同的内容,从最初的词语、单句,到后来的句群、段落,不厌其烦地重复,直到她自己转到下一个话题。
在重复中,孩子细细咀嚼输入的内容,慢慢消化,听懂了,弄明白了,就不会再问了,这些输入,也便留在他们的脑海中,哪天要用,仓库里就有。
旅行中的这些小故事,孩子们会特别感兴趣,因为是她们亲身经历过的,印象深刻。这种输入,他们就很能接受,也愿意咀嚼吸收。
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孩子们对哪些事情记忆犹新,只要他们说出一个关键词,我们便把整件事完整地陈述出来,他们边听边回想的过程,就是输入的过程。这样的输入日积月累,便形成了输出的基础。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那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孩子,父母都比较耐心,愿意给他们讲完整的故事。
1.2 可以说|阅读
另一个输入途径是阅读。
这是香港的诚品书店绘本馆,我们每次到香港必去的地方,里面有很多内地没有的书,环境也非常好,我们常常一泡就是半天。
这是齐齐小班时,那次去香港只有三天时间,我们去了两次诚品,都是应齐齐的要求。在书店看完书后坐公交车回酒店,一路上她就让我们重复书中的内容,一遍又一遍,直到她自己可以给我们讲那个故事。
那次旅行是购书之旅,齐爸逛了很多家书店,买了很多书,齐齐挑了这本《三只小猪》。从香港回广州的路上,我一遍又一遍地给她读,回家后她告诉我,这个故事她也会讲了,便捧着书一页一页地讲给我们听。
我们惊奇地发现,她居然一字不错地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就像是认识书中的字一样!后来她把这本书带到幼儿园,讲给好朋友听,大概就是这时,老师发现她讲故事的才能,送给她“故事大王”的称号吧。
这些经典绘本,用短短二三十页的故事,展现了完整的“起、承、转、合”,还配有与内容相关的图片,是极佳的输入材料。齐齐上幼儿园之前,读了上百本书,很多书都是重复了N多遍,这些内容留在她的脑海里,成为她表达时可以使用的材料。
每次外出旅行,我们都会带一本书,而且是和此次旅行有关的书。比如去海边旅行,我们带过《7只老鼠在海边》;坐火车旅行,我们会带《火车火车朝前开》……
这张照片是2012年我们带齐齐回山东老家。那时正是秋天,我们便选了这本《中国童谣》的《秋》,上小学的姐姐和一岁多的齐齐都很喜欢,每天都要听我读几首。
回广州后,有一天齐齐突然自言自语地念叨“树上坐满果宝宝……个个争着要我抱”,我从书中找到这首童谣:
秋天到,真热闹,
树上坐满果宝宝。
果宝宝,冲我笑,
个个争着要我抱。
原来,在山东老家时我们全家一起从无花果树上摘熟透了的无花果,可不就是“树上坐满果宝宝”么!
关于童谣这种启蒙阶段最适合的读物,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听童谣长大的孩子》,细数了童谣的各种神奇之处,分享了用童谣陪齐齐长大的心得体会。
这些图画书中的内容,配合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存入他们的语言仓库中,等到表达需要时,便自然而然地涌到他们嘴边,成就他们清晰流畅的表达。
1.3 可以说|引导
关于引导,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最初阶段,孩子可能还不太能说清楚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在听到关键词后,帮他们把这件事说出来,然后问“是不是这样啊?”回答是或不是,比阐述要容易得多。有时候可以故意说错,等着孩子来纠正,也可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
等到孩子能把事情描述得七七八八了,我们便可以引导他们将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表达全面。其实完整的叙述,不过就是要素齐全,表达准确而已。
最后的进阶,就是学会说清楚前因后果,描述当时的氛围或是人物心情等。我们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注意观察,练习用语言描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孩子们并不是说不清楚事情,很多时候,他们是不愿意说。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愿意说呢?我总结出的三点是:情绪得到认同,后果可以承受,时机恰到好处。
2.1 愿意说|情绪得到认同
心理学有个概念,共情。很多育儿书都会提到,与孩子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共情。
这个共情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不漠视、不否定。在孩子还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情绪时,要先告诉他这种情绪叫什么,帮助他为自己的情绪命名。
讲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吧。
齐齐一岁多时,有一天我们祖孙三代5个人坐公交车回家,到站后我抱着齐齐,和齐爸、外婆一起从前门下车,外公从后门下车。
齐齐下车后扭头看,发现全家人缺了外公,便不停地喊“外公,外公,外公下车!”一脸焦急的表情。
外婆走在她后面,逗她说:“外公不下来了”,齐齐哇地一声就哭了,边哭边喊“外公,外公”,那叫一个凄惨呀!
其实外公这时就在我们旁边,但齐齐一门心思地看着公交车,没看到外公,还在哭喊。所有人都笑了,我也说,闺女,你是双鱼座么?这典型的巨蟹座嘛,家庭观念这么重!
后来,齐齐看到了外公,收住了哭声,但眼圈还是红的,嘴也还扁着,听我们大家笑她。
我突然想起,这情绪还没化解呢!马上在齐齐耳边说:“刚才宝宝以为外公没下车,被公交车带走了,宝宝很担心外公,所以哭了,对么?”
齐齐点点头,并要求我“还说”。在我重复了不下十遍后,齐齐说“宝宝说”。我说,好吧,宝宝告诉外公,刚才宝宝为什么哭啊?
齐齐对外公说:“宝宝刚才没看到外公……外公被公交车带走了……宝宝担心,就哭了”。
这次,她懂得了这种情绪叫“担心”。后来的很多次,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让她懂得了生气、委屈、伤心、失望等等情绪。
在我们的养育传统中,常常会听到长辈在孩子哭时说“别哭了别哭了”或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哭”,用各种方式制止或是转移话题。孩子虽然不哭了,但这种情绪却积压在他心中,并没有过去。久而久之,他会觉得自己的情绪没有被看到,或是觉得有可能被压制,便不再愿意表达。
齐齐之所以那么爱说话,大概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比较接纳她的各种情绪,她便愿意向我们表达。
2.2 愿意说|后果可以承受
孩子不愿意表达,还有一种情况是害怕可能产生的后果。比如每次孩子说完一件事情,便会得到某种评判,特别是完美主义的父母,无论孩子说什么,都能找到机会教育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愿意说了。
有一次,齐齐告诉我,她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玩,拒绝另一个同学加入,因为那个同学以前没和她们一起玩过,不知道她们的游戏规则。
我自然是不赞同她这种不友好的行为,但没有马上批评她。我说,妈妈上小学的时候,班上女生流行跳皮筋,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套皮筋,一组跳。如果跳的那组有一个人跳错了,就要换去套皮筋。
妈妈也很想跳,但又不擅长跳皮筋,每次都害得自己那组同学没跳几下就得下场,有个同学就说,你别和我们一起玩了!然后,妈妈就只能站在旁边,看她们玩。你说,妈妈这时候心里难过么?
齐齐听了点点头,说那个被她拒绝加入的同学肯定也很难过。我说,对呀!妈妈那时候可难过了,还好后来有个特别友好的同学,修改了游戏规则,专门为我增加了一个特殊角色,跳错了不用连累同组的人,而且不用套皮筋,每组跳我都可以跟着,这样我就多了很多练习的机会,慢慢地就会跳了。后来这个同学成了妈妈最好的朋友,就是今年带你去参加婚礼的那个晓丹阿姨,你说她是不是特别友好呀?
齐齐点点头,答应不再拒绝那个同学加入了,会向她解释清楚规则,然后和她一起玩。
我和齐爸经常用这种方式纠正齐齐的错误,所以她基本上不会担心和我们说的事情会为自己带来批评和惩罚,于是经常给我们讲幼儿园的故事,也给了我们了解她心理动态的机会。
2.3 愿意说|时机恰到好处
让孩子愿意说,还有一点是合适的时机。想象一下,当孩子在画画或是拼拼图、玩乐高时,我们在手机里看到幼儿园的照片,马上问孩子白天在幼儿园的事,她会愿意说吗?
这时候,再好奇也得忍着,等到洗澡时,睡觉前,以照片内容为引子,从一般疑问句,到引导孩子补齐时间地点等要素,再到前因后果、氛围情绪等,慢慢地让孩子讲出在幼儿园的经历,会比较容易。
最后一部分,激发孩子表达的兴趣,每家都有自己的招数,我这里列出了我们家常用的几种方式:
3.1 喜欢说|角色扮演
很多孩子都喜欢角色扮演,我们可以让他们先把要扮演的故事讲出来,算是扮演的剧本,然后再按这个剧本扮演。讲述剧本的过程,就是一种表达练习。
3.2 喜欢说|妈妈的故事
齐齐在讲自己幼儿园的事情时,会问我以前上幼儿园的情况。比如她说幼儿园的饭菜特别好吃时,问我以前在幼儿园吃什么,我告诉她我上幼儿园时特别害怕吃面条,因为面条放得久了就没有汤了,黏糊糊的,超难吃。她乐得哈哈大笑,后来经常会提起这件事,也会在讲完自己幼儿园的事情后,问我当时上幼儿园会不会这样。这种平等的交流,让她很喜欢讲述幼儿园生活。
3.3 喜欢说|轮流讲故事
睡前轮流讲故事,是我们家的保留节目。晚上熄灯后,一家三口躺在黑暗中,每个人讲一个故事,可以有关,也可以无关,又能听故事,又有机会自己讲,齐齐特别喜欢。
或许还有很多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乐于表达和讲述。我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大家要是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分享给大家哈!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自我表达不一定非得靠语言,有些内向的孩子天生不爱讲话,他可能更擅长通过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比如文字、绘画等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通道。我今天的分享,只是讲讲我们家的小话唠是怎样养成的,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包涵和指正。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愿意聊天的知心朋友。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