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7年2月23日。那些年轻时候的敏感、谦卑是真宝贵啊。
趁着冰雪的严寒,北京想再严肃一次。雪停风起,吹得我一阵惊悸。
思绪不知被电影《爱乐之城》带到了哪里,灵魂突然被恐惧裹袭。
又在这里呆了8天,年前的我首次面对首北京出的庞大信息,左支右绌,疲于应付;年后,重整旗鼓,开局良好,几天后似乎又陷入了倦怠期。
这个场景曾经出现过。在刚上大学那会儿。
在特殊的教育背景下,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刚上大学的我,被动、不知所措。虽然后来的生活看似“已经适应”,其实核心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每次面临重大抉择、需要个人独立思考时,就能看出来。这点一直很糟糕。不得不说,学业上的失败也受到了影响(耗费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
问题总归要解决的。而现在,有这么一次“改善自我”的契机。
从资源匮乏的环境,突然跨到资源极度丰富的生活状态;从来不及思考的紧张生活到有一定支配权的日常,从形影不离的集体生活到除了工作、平时独立的个人状态……那些电影里的镜头,那些儿时听来十分遥远的地方,看到不会讲中文的老外依靠微信支付在商店完成了购物,那些营业到一两点的酒吧,一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另一面。快递业也处处体现着先进,建立自提点的顺丰,和便利店合作的亚马逊……
这里最贵的也许是时间。生活的成本其实并不高,便利性却极大——资源丰富到不需要依赖网络,网络更多变成了一个生活工具,可以从输出网络资源的占比看出这座城市能力的强大。
举个具体例子:一个北理的老师对于填报高考志愿的建议,其中有一条是,考虑大学所在的城市。我一直知道这句话,却是在有了资源丰富与匮乏的生活经历之后,才明白这几个文字背后的力量。
这些是我连日来的体会。也是它给我带来了一阵惊慌:除提高了我生活里“大惊小怪”的阈值外,纠正了平日的一些认知偏见外,接触了一些牛人强化了内心的谦卑外,我的基础能力并未提高,怕自己适应不了拥有这种经历之后的生活。
比如学习英语(2017的一个目标,量化指标为听懂 CCTV-News),这次出差让我对学好它的动力更足了,仅此而已。
我担心自己会变得漠视资源,当环境再次变得单调,我是不是仍旧毫无改变?继续忽视自身已暴露出的短板?是否因为人际关系的简单,而放弃修炼、学习、适应它的极端复杂性?尤其是提升的眼界能否帮助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
晚上在坐地铁回来的路上,看到 Mactalk 的推送《再见,锤子科技》,心里不胜唏嘘。主动离开舒适区、勇敢挑战自己,真是令人钦佩!相比之下,自己的进步太小了,有一批人每天处理了大量的临时性信息,还保持了一定的阅读,同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时间价值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在攻下一座山头后,已经向另一座山发起了冲锋,我的登山工具却还遥遥无期的准备中。
没什么比亲身体验还发人深省。这些都让我感到了恐慌。
当懒、笨进一步侵蚀掉改变自我的动力,未来对我而言就彻底失去了魅力。
现在再看这些文字,简直羞于见人,想掩面而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