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839561/c83a11c1f006b3d1.jpg)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共读的第5天了,其实在昨天开始写课后思考的时候,就在想7天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好像后面的三四天,轻而易举就可以拿下。
原来坚持每天读书也不是太难,这几天也常常会把能利用的时间都利用上,争取把原文看完再去群里听领读内容,在写完课后感想的那一刻,甚至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7天共读结束后依然要把读书这个动作加在每日必做事项中。
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发现,每天抽出些时间用心去读些东西,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至少我现在已经坚持了五天;再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受到了这本书里的“尖子生”的影响,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读书”带来的变化。
今天在看到小马宋说,他成体系的课外阅读是从30岁以后才开始的,而马占凯是从33岁开始的。
这时,我就在想,原来并不是那么多人都是从小就有条件,或者说有机会去进行大量阅读的,但是在他们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时,就毫不犹豫地去做了。
想想自己真的是白白浪费了好多年,那么可以向他们学习,虽然自己的起点低,但是积累三五年后也一定会比现在的自己好过几倍。
包括马占凯的各种技能的持续学习,也是着实令人佩服,确实如这篇文章的题目——“没什么是学不会的”,只要你想。
关于如何学好一项技能,文中也提到了三个必须具备的要素:一是数量;二是多样性;三是极致。
我再把这些和我当前的日更联系到一起,发现自己目前在“数量”阶段,虽然写了三十多万字,但是更多的偏向日常生活化的写作,我想着自己可以朝“多样性”调整试试,那么就需要进行大量输入阅读,所以接下来该做什么就算有定数了。
光顾着自己内心的激动,再回到文中,马占凯在询问小马宋加多宝和王老吉哪家的广告更好时,说人更容易接受肯定的表述。
这点让我想到了之前看到过一个育儿方面的知识,大概意思是:和孩子交流时,肯定句比否定句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比如说,当一个成年人听到“你不要大吵大闹”和“你安静点”这两句话时,理解到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孩子的思维方式比较直接,脑袋里只会出现“大吵大闹”或“安静”两个画面,那么怎么表述才会更有效呢?
但是,在这里就比较“高级”了,因为马占凯从心理学的层面去做的分析,说否定的表述,会让人从另一个方面去想,甚至会产生否定你的想法。
看到这里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马占凯这个人“不简单”,不单是因为他的观点和分析,更是因为他抛出的这个问题。
若是换做我们常人,更多时候是会一对一地去评价事情,但是他的思路却是拿两个“同类型”的东西去做对比,还要思考它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背后的思维逻辑是什么。
所以,马占凯现在成为一个“职业学习者”也不足为奇了,他热爱并享受这种状态。
说到叶梓颐这位“星空摄影师”,她是个有想法且执着的人,而且为“星空摄影”的爱好倾注了很多心力。
开始读文章的时候,我就有种直觉,这是个活得很透彻的女孩子,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该如何一步步向“梦想”前行。
就像文章里所说的“……这个过程会很痛,会很辛苦……”,但也因为心中有梦,才会在梦实现之前做了那么多铺垫。
在大学期间,她做的所有事就是去思考、去尝试、去见更多的牛人、去参加国内外各种创意赛事等等。
毕业之后,各种荣誉加身,加之自己的经验积累,才为后续实现自己的“星空梦想”提供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就是今天的共读感想,读的时候不时冒出一个想法,碍于想法不够成熟或者比较边缘,便没有下笔。文章中还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尤其是“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马占凯这篇,建议大家一定要多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