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买来这本书时,已经把内容读过一遍,时间太长,里面的很多细节都记不清楚了,只是读到的时候,还是会有以前看时冒出的想法。
但也都是浮于表面,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深入研究,说到底是不够勤奋,吝于思考,再说直白一点,就是懒,总以为“战术上的勤奋可以战胜战略上的懒惰”,而这所谓的“勤奋”也和“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挂不上任何关系。
鱼老师在跑步,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不知道的,今天也都知道了。我之前一段时间学跳绳,开始的时候跳不了几个,就会被迫停下来,第一天坚持跳了有三百个,第二天便开始腿疼。
之前也看到过跳绳需要掌握好正确的姿势,但我当时不想那么麻烦,不想去研究怎么跳,跳多高,脚怎么着地,应该注意什么。心里安慰自己,开始都这样,慢慢适应就好了。第二天又坚持跳了好像有一百个吧,结果腿疼得更厉害了。
后来才去网上翻了跳绳需要注意的地方,歇了几天后,又重新开始跳。如果我在准备跳绳之前,就先去研究清楚,也不会走一大圈弯路。
所有的行动都是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只有知道一件事情,首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核心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入门,前期看起来是走得有点慢,但是后面的成长可能会是倍速可见的。
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内心就会有一个评判标准,才能对同类事物做出好坏优劣的判断。听到李倩老师说到这点也是很受启发。
就像我们买东西,买课程,如果知道质量最好的是怎样的,在遇到同品类的东西便会一眼看出它的价位应该在多少合适。
就像我开始报名线上课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感觉某课程“名气大”,很多人推荐,就去报名了,毕竟老师教的都是我所未涉足的,没有事先去了解,感觉老师的每句话都很有道理。
在接触过其他更多的课程和老师后,才发现,这些是每个老师都具备的“基本功”,而自己需要的不过是老师在某个方面对自己来说更有价值的交付,这些可能于“名气”大小无关,因为在了解了更多内容以后,知道了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有了一个更适合自己更细分化的标准。
今后,自己也要用更开放的心态去“向外”和“向上”学习,掌握事情的底层逻辑,知道什么是最好,才能变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