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武老师得到专栏今天的课程,突然有种打通七窍的感觉——顿悟了自己各种的拧巴以及命运轮回为何一遍遍重复上演,原来一切都和我的“引以为傲的品质”脱离不了干系。
首先,我的“引以为傲的品质”就是“不学习就焦虑综合症”。
这个品质在我的基础求学,大学以及考研,工作三个阶段体现的淋漓尽致。不是为了自夸,而是这个品质好像是我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支撑自己前行的支柱。
这种品质到底如何形成的呢?
还是和小时候原生家庭的引导有关:妈妈会营造家庭氛围,凡事学习为重,例如什么给同学庆祝生日、竞选学生干部等这些通通被斥为没用的闲篇儿~让你脑子里想点学习外的东西都感觉愧疚。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也是看完今天的文章才总结出来),也是可以营造的“优势”。尤其在“别人家的孩子”在为人处世、社交等方面比我强的时候(尤其是家族里的堂姐、表哥之类的),每当这个时候,我还没反应过来,我妈会抢先在外人面前,帮我澄清——“一直在忙学习,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她参与”,其实潜台词是“这都算什么,等以后我们孩子厉害了,等着瞧~”
所以这些给现在的我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基于上面的原因,我会对周围人的反应异常敏感,一旦发现有人在社交、为人处世方面表现很优异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很不屑,会自动将其归类为“花架子”;然后就会深深地陷入自卑情绪里,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再然后,家族遗传的“倔强的自信”又会冒出来安慰自己——“不会呀,你比TA学习强啊,你比有真本事呀~”至于真本事是什么,到底强在哪里,完全没有体现!所以基本是盲目自信,心虚后的假装自信!
现在回想过来,当我感觉在家族聚会上不受重视的时候,当我竞选学生组织的时候,当我貌似因为同僚竞争而得不到上司赏识的时候,当我遇到表现欲十足的人时,这种盲目的优越感和自我安慰都会自动冒出来帮自己解围——形成一种固定的自我保护机制。
即便过了而立之年,还是一样,当别人对我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安静、无存在感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还是不想承认——最大的忌讳是我可以自认为不行,但别人提都不能提;所以一旦发现有人会像我妈一样表达出我“”社交能力差、没有条理、其实不咋地的预判之后,我就会出奇的愤怒,并且不惜与之决裂,辞职重新找家公司,改头换面,再次举起自己“学习能力强”“我爱学习”“可是我专业能力强”的“品质”大旗,强硬无视潜意识层面的痛苦,到头来反倒还是对自己的专业优势没自信,一提到人际交往、情商等方面更是不能触及的“痛点”,从而陷入一遍遍的“我自己认为我不行——但你不能说我不行——可事实证明我专业比你强——事实证明我的情商就是不高。。。”的生命轮回。
即便是当下,回想起这些深埋的不愉快,都感觉心里惴惴不安,如鲠在喉。
那么如何去抚平这些“内心的钩子”,不给别人机会发来“你不行”的投射信号呢?可能还是要放下自己对别人的预判,对自己的预判,回归到事情本身,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要懂得示弱,承认自己的劣势,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
Joy 于 2017.12.7 这个顿悟的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