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家书画的辨伪很容易落入圈套,尤其画作的真伪还常用款识书法来验证,所以名笔的鉴定尤显重要。
1、作伪者通常会集合似是而非的名帖写法、熟悉甚至逼真的款识书法和印章、夺人眼目的有趣题材来臆造名家书帖,也会临写真本以降低作伪难度。
这些作伪法都有迹可循,逐项核对以上各项的可信度,一旦有疑点就多加注意。把一幅书作的众多特点放在一起,结合逻辑判断总能推出结论,它甚至不言自明。
历代名家的书作经过历史级别的审美涤荡,褪尽铅华以后,有的仍超然傲立,其中营养足以滋补后学者。
北宋米芾《逃暑帖》,秀润儁拔、从容激越,这是他在充分吸取六朝神韵的基础上,巧妙把握锋势,才进退裕如;又悬肘附以额外的快剑斫阵般的精绝骨力,从而达到不同于前贤面貌的艺术高峰。
这样的成就傲视后人,如同明珠披离散入后代各名家的光谱,米书成为后学者的必学榜样。
2、而伪作通常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短视产品,误导后学者,也破坏了审美架构,丑不堪言;偶有精美的临习之作被撕去署名充当真迹,但其中笔法、气韵仍然不同。
这是米芾《韩马帖》局部和南宋吴琚的《七绝诗帖》比较。吴琚以学米绝肖著称,但放在一起仍明显看出不同的风貌。
米书“善书不择笔”,但每个字结体势取奇险,又个个秀润精神,值得玩味;
吴琚的结体则显然缺少米书深谙“六朝妙处”的功力,比如“不”、“事”头重脚轻、“君”的撇力道全失、“班”、“好”都陷于松散。
跳过了雅致、瘦劲、灵动的书卷气,直奔气韵轩昂的高视阔步,这样的书作虽然很晃人眼,可是仔细一看就知道缺少自然儒雅的本色;刻意的浓墨倒是有虚张声势之嫌。
3、书法难在掌握纤毫间的得失,高妙处才有反复品位的价值,尤其气宇是书家真实性情的写照,毫厘定死生。而各人气质、思想不同,临摹出再相像的书法,格调也有差异,严格讲气韵难以神似。
董其昌临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大名家对大名家,不能不说是惟妙惟肖的再现。董本继承杨氏萧散有神的面貌以外,更注入雅致和秀润,使自己这个临本同样卓然出尘。
东汉赵壹说,“凡人各殊气血、易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而相若耶?”(《非草书》)
所以再好的临习佳品也和真迹留有距离,自然、轩昂的气调固然不同,各书家长于表达的方式和内在性情的差异也邈若山河。
4、另有高清晰的微喷等方法,让绝佳的仿品足以乱真。特定的材质、鲜亮的墨色,且字迹的“位置、规模”都毫无差异。夙期已久,此时能使人体味宛遇故人的妙处。
眉眼精神、音容笑貌,过去的依稀模样清晰可辨,如此才能永驻记忆以至潜移默化进入骨髓血液。
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加持的真品复制,传播了直面真迹的感受。这自然归于雅趣,不在“真伪”讨论之列。
董其昌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画禅室随笔》卷一)。佳作真品能够诚实体现书法气韵与藏于纤毫处的技巧脉络。
总之,面对可疑的书作,只要我们厘出线索,就可以尽量规避伪作带来的影响。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不熟的果实最好(ID:bushideguoshi)
本号文章皆为原创,微信以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