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虚度时光读吧人文社科红楼归晚
不读《老子》 不知中国文化之精深

不读《老子》 不知中国文化之精深

作者: 虚度时光读吧 | 来源:发表于2018-01-29 13:49 被阅读21次

老师曾讲授《老子》数遍,本书以夏历戊午年(公元1978年)及庚午年(公元1990年)两次最为完整。

戊午年(1978年)7月3日,老师以严几道先生评点本《老子》为主开讲,参考宋龙渊先生《道德经讲义》,以及《老子》王弼注、河上公注本诸书,至是年11月24日讲毕。

庚午年(1990年)9月3日则以宋龙渊先生《道德经讲义》为主,王弼注为辅讲授,至是年11月23日讲毕。

本讲录依戊午年笔记整理。老师讲课字字珠玑相扣,义义沛然贯通,嬉笑怒骂间,自然流露生命印证的智慧,救亡图存圣时补弊的担当,民胞物与道济天下的襟怀。我们虽然希望如实纪录老师上课所授,并捕捉老师颦笑褒贬之情,微言治世之义,故国梦回悱恻之感,但学局力促,不能表达于万一。还望同门学长,识者方家,不吝赐正。

老子其人

《老子》作者是谁?老子是谁?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早在司马迁写《史记》时就说:“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但说法再多,多从《史记》原文谈起。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

另外先秦文献关于老子的记载,有《庄子》《韩非子》《礼记·曾子问》。其中《庄子》最多,有十九处。均可参考。

老师讲《老子》,重在“以古人的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于老子出生年代,书籍成书时间着墨不多,但以为就文章发展而言,必定由简而繁,以《老子》之简约,起源必早,再晚应不晚于春秋。纵有些附加上去的文字,那是所有古籍都有的现象。书既不晚于春秋,人活到战国有可能,但不可能是生于战国。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1993年10月湖北荆门出土《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据朱谦之、唐兰、郭沂诸先生研究,各本抄写成书的时间虽不同,但《老子》成书应不晚于春秋,可与此相印证。

王弼其人其注

王弼,字辅嗣,三国时曹魏山阳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天才卓绝,以二十四岁(226-249)的年龄,撰写了《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周易大衍论》《周易穷微论》《易辩》等著作。但其成就,不在于著述数量,更在于创见。

两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一为董仲舒,一为王充。董仲舒会通经学,秉《公羊春秋》之旨,以圣人当新王;王充“从道不随事”(《论衡·自然篇》),独尊黄老,力反时趋,下开魏晋思想先河。然王充只是魏晋新思想的起义发端,若论开国闳肆犹待王弼。

两汉学风有两大弊端:一是空守章句师说迂阔烦琐;一是与阴阳五行灾异结合,援天道证人事流于荒诞。王辅嗣注《周易》,一扫两汉根据宇宙推验人生,运用象数推验宇宙的学风

由人的“情”、“意”出发,替换出“象”、“数”。将人生变化的推究,义理的树立,回归到人本身的“情”、“意”,回归到老、庄、孔、孟。

王辅嗣以为圣人有情无累,累由欲生,不由情起,应物无累,方是“无为”。

所以王辅嗣注老子,特别强调“以无为本”。而“以无为本”,并不是在“空”、“无”中打转,而是“将欲全有”。

也因为“以无为本”,王弼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

弃己任物,则莫不理。

注《老子》三十八章说:

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

老师说这里的“灭其私而无其身”,即“克己复礼”之旨。

“不德其德,无执无用”即《中庸》“《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和《论语·泰伯》孔子称尧、舜、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之义。由此亦可见王辅嗣之援儒注老。

由于对老、孔的会通,王辅嗣以“崇本息末”四字总结《老子》。《老子指略》说:

然则,老子之文,欲辩而诘者,则失其旨也;欲名而责者,则违其义也。故其大归也,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极以定惑罔之迷。因而不违,损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贱夫巧术,为在未有;无责于人,必求诸己:此其大要也。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文虽五千,贯之者一;义虽广瞻,众则同类。解其一言而蔽之,则无幽而不识;每事各为意,则虽辩而愈惑。

老师讲《老子》,特别推崇辅嗣注,认为是注《老子》注得最好的本子。并且说他那么年轻时写的东西,我们再三参详,尚不能了悟,今人好批评古人,徒见其不自知耳。

只可惜辅嗣早逝,未得见其学之所止,亦中国学术一大损失。

来自皇家口授心传的私家国学

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末代皇帝溥仪伴读、近代传奇人物爱新觉罗·毓鋆倾心讲授

潜心读书一百年 专注讲学六十载

师从陈衡恪、陈宝琛、罗振玉、叶玉麟等,私淑熊十力,终成一代大儒

曾被蒋介石监禁于台湾, 高龄106岁,专心讲学,受业弟子上万人,遍及海内外

相关文章

  • 不读《老子》 不知中国文化之精深

    老师曾讲授《老子》数遍,本书以夏历戊午年(公元1978年)及庚午年(公元1990年)两次最为完整。 戊午年(197...

  • 鲁迅曾这样评价老子

    鲁迅曾这样评价《老子》:“不读此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而《老子》全书概括为一个字,就是道。学习此中精...

  • 老子《道德经》智慧名言

    老子《道德经》智慧名言: 鲁迅先生曾说过“ 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1.曲则全,枉则直...

  • 读《道德经》见识中国文化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

  • 【拨云见日,勘破天地智慧。深入浅出,揭示亘古真理‖《道德经》妙解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是中国古...

  • 悟《道德经》 吾之道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古代在竹签刻字书写比较艰辛,老子《道德经》惜字如金,字...

  • 初读《道德经》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塞满宝...

  • 三八妇女节,聊聊《道德经》

    三八节到了,暂时不读《论语》,咱重温一下《老子》吧。 《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奇迹,是世界文明一缕...

  • 一部旷世奇书

    明太祖朱元璋:“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鲁迅:“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

  • 纪录片:道德经的奥秘——走进老子故里鹿邑

    老子所著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宝藏。他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谦下贵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读《老子》 不知中国文化之精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yx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