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乙的书读到第三本,有些读不下去了。
我用一种倒序的方式来读阿乙。先是《鸟 看见我了》,接着是《模范青年》,然后才是《灰故事》。起先我对阿乙在小说中描写的小镇青年的故事和他们的心态很感兴趣,觉得离我从前和现在的生活都颇为相近,我在其中找到愤怒和不平的共鸣,为那些在沉闷中老去的青年们感到悲哀,甚至觉得他们的命运也可能是我将来的命运,而我也许不可能是第二个小艾,我不会选择逃离,而是顺从命运。这样的小说,其实很难说是故事,特别是早期的短篇,因为他更多的是对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加工和提升。阿乙自己也说,在处女书《灰故事》中,充满了对很多文学大师拙劣的模仿。不知道是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是这本书本身就乏善可陈,我对阿乙的阅读止于此书。
但是我仍然庆幸,我首先读的是《鸟 看见我了》和《模范青年》,这让我没有过早产生乏味。同时,也对这位作家产生敬意。因为迄今为止,他笔下所关注的,都是社会边缘的人,是被上帝遗忘了的人。明明是暗娼却对生活抱有隐秘感情的金琴花,一生叱咤老来却极其害怕死亡的黑社会老大狼狗,为给老父治病而杀人抢劫的历史老师,受到生活重重压迫最终选择自杀式爆炸的同性恋人,一生看似安稳却在某天莫名失踪的小学体育老师……平常的日子里,他们是生活中安稳的存在,似乎也是无害的存在,但是,有一天,他们突然爆发,搅得世界不宁,人心惶惶。
鸟 看见我了 模范青年这种爆发在《模范青年》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这本书应该是阿乙迄今为止唯一一本小说单行本。小说描写了一名叫周琪源的青年人,如何在某个不知名的小镇,在父亲巨大的阴影下,消磨掉才华,消耗掉生命的故事。在任何一个环境中,周琪源应该都是个独特的存在,他好学,上进,内心隐藏巨大热情,与浑水摸鱼昏昏度日的同事们不同。但与后者相同的是,他也渴望得到领导的赏识,从而借此离开这个县城。他的确受到赏识,但在受到赏识之后,他应该离开那里。但是没有。就像你觉得脚大了,鞋小了,你就应该换鞋。但他终其一生也没能换一双合适的鞋。他两次考上研究生,还有无数次机会可以离开县城,但是,都被家庭,被父亲阻拦住了。他的确懦弱,但是在沉默中也反抗,但最终还是灭亡了——他输给了癌症——命运在这一刻冷酷到了极点。
很难知道到底有没有周琪源这样一个人。因为从作者的自身经历来看,除了周琪源死在了县城这一结局,周琪源的种种努力,与作者自身并无多少差别。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周琪源这个人物,似乎是作者为自己设的一面镜子,并以此为鉴。要反抗,不要沉默。要改变,不要一成不变。否则只能是走向死亡,无论是身体的消亡,还是心的毁灭。
周琪源死后,文中的“我”去看他的父亲,作家写下这段话:
他临终时的这个场景也让我想起吉列尔莫•马丁内斯小说《象棋少年》里描写的天才罗德勒:最后他举起双手,手掌张开,似乎在敲着某扇高悬于空中的大门,他用他已经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声音喃喃低语:请给我开门,我是第一人。我想在最后一刻,武汉的门,省厅的门,巴黎的门,上流社会的门,全都听得见他的呼喊。它们曾听见青年司汤达的喊叫:“伟大的热情能战胜一切……一个人只要强烈、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如今,他们也应该听听周琪源的喊叫。
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如果作者不离开当日他所居住的县城,也一定会是第二个周琪源。巨大的热情,对生活的热情,对表达和写作的热情,如果不释放,就只能在内心燃烧,如果燃烧的火焰不能照亮真正想要照亮的人,只能毁灭自己。
阿乙艾国柱走出了县城,燃烧了自己的才华,成为了作家阿乙。接下来,他要做什么呢?离开了县城经验,阿乙要如何关注那些他曾经认为是一生的母题的县城人事。这是读者的期待,也是担忧。但我仍然坚信,只要巨大的写作热情没有被消磨,阿乙仍然能够带给我们更好的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