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不要出去,你会感冒的!”
“不要一直看电视,否则会损伤你的眼睛的!”
“过马路不要紧张,别乱跑,否则会被车撞的!”
“考试的时候不要马虎,否则你会考砸的”--------
上面的这些话是不是特别的熟悉?
很多人日常都会如此好心的去嘱咐孩子,生怕孩子出点什么问题,却不知道恰恰是我们的这些嘱咐,让孩子陷入了问题和麻烦之中!
1、越是嘱咐孩子的父母,孩子出问题的几率越高。
美国春天都有每年一度的春游,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这样的活动是不允许父母参加,而要孩子给自己准备午餐,在外面单独玩一整天的。
通常父母对孩子的嘱咐通常分为两种:
小心嘱咐型:“你过马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要记得靠右边走,否则会被车撞到的。你爬山的时候,也要靠近右边走,否则会从山上掉下来的!---------”
大胆祝愿型:“这次一定要好好玩,不用担心家里,玩的开心点。”
科学家想知道这两种嘱咐对孩子会有什么不同,因此他们调查了很多家庭,结果发现小心嘱咐型父母的孩子春游出意外的概率在31%,而大胆祝愿型父母的孩子春游出意外的概率只有15%。也就是说越是被细心嘱咐的孩子,越容易出危险。
2、当我们频频对孩子说“不要”的时候,他听到的是“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不应该是被细心嘱咐的孩子不出意外吗?怎么调查结果正好相反?
这我们就要说说大脑对语言的解码规则了。
经脑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父母对孩子说“你不要-------”的时候,孩子实际上听到的只是不要后面的结果。
想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孩子说“你不要站在椅子上,你不要欺负妹妹”,孩子听到的实际上是“站上椅子和欺负妹妹”。所以我们老觉得自己说他了,他却什么都没听,其实不是孩子什么都不听,而是他断章取义的听了,然后出现了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
所以当日常中我们嘱咐孩子“要靠右别走,否则会被车撞”“下雨了,不要出去,会感冒的”,孩子就像故意跟我们作对似的,不遵守交通规则,故意去淋雨,然后惹了麻烦回来!
3、父母的谨小慎微可能会提高孩子焦虑症的发病率
艾德蒙.伯恩博士在他的《焦虑症与恐惧症手册》中重点提到父母的养育方式对造成孩子焦虑症的影响。
当父母对世界是过分谨慎的态度,过于关注孩子身边潜在的危险时,他们就会一遍又一遍的嘱咐“不要玩火,不要捣乱,不要------”等,他们越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害怕,过分谨慎的态度,他们的孩子就会把世界看做是危险的地方。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就会变得退缩,不敢去探索世界,并且长期处于过于担心和过分关注安全的问题。
一个孩子天天担心外面会有东西伤害自己,没有安全感,怎么能不焦虑呢?
尤其是在一些孩子的考试焦虑中,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父母会觉得我没有强迫他,我没有要求他,结果话里话外,不是明示就是暗示,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孩子又怎么会不焦虑自己的成绩呢?
说话是一门艺术!能跟孩子说话是一门技术。
想要学好这门技术,父母首先要直面自己的内心,看自己是否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自己是否经常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然后反思自己的语言风格,看自己是否经常说出那些消极的话,然后进行自我改变,多用积极肯定的语言,少用消极否定的语言,最终就能带动孩子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