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59/c98d83ac29b493d2.jpg)
再读金瓶梅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文学作品中,无一例外的都会对故事人物进行艺术化处理,包括对人物的嘲讽与赞扬,从而传递一种作者认同的价值观,有的隐晦,有的直白,直白的如同《史记》这种文体,直接宣扬春秋笔法。
而在金瓶梅中,我们看到了著书人对故事中每个人的嘲讽,从生活方式,从言谈举止,甚至从着衣打扮,都透露着著书人近乎执着的贬低。因此我们看到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发现一个正面的形象,提及正面也许太苛刻了,即使代表些许阳光、些许正义的形象都不曾存在。于是我们会对各中人物充满了厌恶,也随着著书人嘲讽起来。
细读起来,我们也看到了书中每个人的罪恶与卑微,同样也看到了每个生命在积极的生活,那一种在欲望中挣扎的努力。读到最后,我们却怎么也恨不起来故事中的每一个人,感觉每个人都因为贪欲而犯错,但是似乎觉得那些错误无可避免,似乎当事人也是个受害者。从此再也嘲讽不起来了。
就像很多人不喜欢后三十回的水浒一样,很多人也不喜欢金瓶梅的后半部分,尤其是西门庆死后,感觉精彩的部分过去了,贪婪、欲望似乎随着主人公的死去,已经消失了,但是有时细想,也正是因为西门庆死后,躲藏在主人公强大背影后面的各种情感才得以显现。
例如,西门庆死后后二回,就是“潘金莲售色赴东床 李娇儿盗财归丽院 ”和“韩道国拐财远遁 汤来保欺主背恩 ”家里下人开始拐卖财产,而潘金莲也开始公开勾引陈经济,一副树倒猢狲散的场景,每个人的贪婪、欲望、自私都被彰显的淋漓尽致。
吴月娘,这个西门庆的正式夫人,在之前的篇章中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我们看到他的只是一个似乎模糊的想象,但是至此,这个人物开始清晰的走到台前,展示他的贪婪、愚蠢。
在处置潘金莲偷情时的愚蠢,在钱财方面的贪婪,甚至在潘金莲死时的残忍,完全颠覆了前半书中那个貌似愚钝,还有些可怜的形象。
当潘金莲被逐出西门庆的宅院,回到王婆的店里,而且还和王婆的儿子王潮两个人勾搭成奸。此时武松出现了,也成为了潘金莲生命结束的开端。武松得知潘金莲的下落后,便带着金银来求婚,娶这个本来是他嫂子的女人,王婆看重的是钱,面对一百两银子,毫不犹豫的将潘金莲送入了死亡的陷阱。而在此之前她已经答应陈经济前往东京取钱,来迎娶潘金莲。
而此时的旁外人,吴月娘却看到了步步杀机,“月娘听了,暗中跌脚,常言“仇人见仇人,分外眼睛明”,与孟玉楼说:“往后死在他小叔子手里罢了。那汉子杀人不斩眼,岂肯干休!”但是她及时看清楚了危险的存在,但是她选择了无动于衷,只是对怯懦的孟玉楼唠叨了一句,眼看着如花般的女人走入了死亡陷阱。
至于整部书穿针引线的潘金莲,一向精明伶俐,按说也应该看出这个迎面扑来的汉子对自己的杀机,但是我们注意到,当潘金莲听到王婆说,武松想和她一家一口的过日子,她心动了。在我的意识中,我始终觉得潘金莲是爱着武松,也许不是爱情,但是却想和那个第一个让她心动的男人一家一口的过日子。
于是,潘金莲又回到了武家,也一步步走进了死亡的陷阱。
武松到底对潘金莲有多大的憎恨,谋杀大哥,锒铛入狱。武松杀死潘金莲后,连作者也说了一句”武松这汉子端的好狠也。“
所以说,秋水堂在谈及《金瓶梅》的时候,说到要心怀一颗菩萨心肠,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用意。
前人也曾谈及,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重读《金瓶梅》,希望能够看出更多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