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逻辑的严密、思维的深邃与语言的生动
1.平时读古代散文时都是备课的时候读的,很少主动去读,如今借助教授的书籍,自己以一个新的目的新的视角重新读古代散文,感觉有意思的多。从今天开始读古代散文,是为了在教授的帮助下能对古代散文的鉴赏有一个更好层次的水平,从而帮助我的教学。
2.读这篇季氏,第一遍读有点没读懂,第二遍读便清晰了很多。这是孔子和弟子冉有之间关于季氏准备攻战的对话。两个人的对话其实挺有意思,孔子知道战争事宜后责问冉有说颛顼是社稷之臣,为什么要去打它?冉有估计知道孔子不高兴,直接说不是我们不想打,是国君要打能怎么办呢?这时候孔子更加责备冉有了。他说你在其位就要谋其职,你不去阻止就是你的过错。还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来形象说明君主的决定错误在于臣子的不扶持。这话有点绝对了,可能孔子对冉有他们要求太高吧,毕竟国君他没法管,他只能督促自己的弟子了。
3.听到孔子的责备,冉有这时候说实话了,说颛顼是个后患,不除不行。这就暴露出冉有其实内心是赞同打仗的。孔子回答他说你那就是借口,国家真正最重要的就是安宁,你们现在扰乱安宁,别人怎么会臣服于你们。我觉得你们的担心不应该在颛顼,而在你们自己内部?
4.孔子实在高明,他看出冉有他们作为大臣没有阻止打仗而是默许甚至赞同,他两句话就逼得冉有说实话,同时戳破借口深刻指出他们应该担忧的是内部而不是外部。
5.同时,我注意到一个“伐”字,伐的意思是讨伐,一般就是出师有名,是褒义词,正义之战,但是通过对话可知他们的出征完全只是觉得对方可能威胁到自己,这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想象中的担忧,并没有所谓的正义之名,这就形成了一个暗示,暗示季氏发动战争的不义,提出对其的批评。
6.读了孙教授的分析,不禁大赞。他的提炼实在精准有深度。教授认为有五次意脉:
一、正面与反面的阐释、反驳。正面即你在这个位置上享受权力就要履行相应的责任,从反面说形式如此危机你作为家臣不去扶持要你有何用?并用两个比喻说理。
二、从理性上取得压倒的优势。
冉有躲躲闪闪,孔子步步紧逼,揭露其口是心非。我们看到一个原则性极其坚定、又相当雄辩的长者。
三、把具体的视角提高到哲理的层次上。
孔子善于从一般现象上升到哲理,原因在于他善于树立对立面,把事物观念放在矛盾中是他一贯的思维模式。
四、把理论的高度和分析得深度结合了起来。
孔子把直接概括出来的理论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制高点,再回到了冉有的具体问题分析上。
五、文章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思维的深邃,还在于语言的经典的突破上。大量运用口语语气词,还原到现场语境中,其语气中的神态展现了出来。当然也有书面语的高度严密精炼且富有思想密度的特点。
7.总结:
一、对孔子以道德为纲的政治理想作了经典表述,表现了孔子以极其雄辩的逻辑,多层次地反驳对方。
二、在思想方法上,生动地体现了当时中国经典思维方法的特点,从具体事实出发,作具体分析,升华为普遍原则,再回到原来的问题上,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不但论证了自己的结论,而且作出语言。
读国文经典,最高的追求是对国人思想语言的源头进行解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