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青年住宿公园拒绝帮助”,这事儿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第一,从心理咨询师角度。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心理咨询师不是万能的,心理咨询只能帮助那些想得到帮助的人,而对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而不想求助或明确地拒绝求助的人,心理咨询师很难起到作用。”这就是常说的“不求不帮”。
第二,从社会公众角度。这就不是“不求不帮”的问题了,一个健康的社会生态,一定是倡导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从这个意义上,一个陌生的年轻人大冬天住在公园,热心群众、社区人员、新闻媒体甚至110肯定要过去嘘寒问暖,问问究竟。
第三,从独立个体角度。一个具有完全能力的成年人,住在公园帐篷里大半年,不同外界交流,也拒绝别人帮助,你作为个体,谨代表你自己,怎么看这个事?
以上就是可供选择的看待这个事情的三个角度。事实上远不止这三个,还会有当事人家属的角度、公园管理者的角度、花花草草的角度,等等。这些角度看待这件事的观点可能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但是都没有对错。选择哪一个角度,只能说明你此时代表哪一种角色。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观点:看事情,要多选角度,少下结论。角色不同,视角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能选的角色越多,他的认知就会越全面,看问题就会越客观。李老师常讲,“一个人越分裂,就越健康”(大意),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作为研修生,我们至少要有三种角色。
第一,作为心理咨询师。很明显,他不是一个求助者,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对象,而且我完全看不出他有心理问题。就算他有心理问题,还很严重,作为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我们,也不能主动掀开他的帐篷,凑上去问一句,“你需要帮助吗?”
第二,作为一名社会公众。下午,李老师煞费苦心的给我们找来了青岛市刚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作为一名机关单位人员,我看得出这是非常熟悉的“公文体”。李老师用词很专业,让大家“学学”文件,而不是“读读”。大家不要一听“公文”就跑,实际上“公文”是一种高度凝练又具有指导作用的文体。就该文来说,如果你没耐心读,只关注标题就可以,“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加强的是心理“服务”,而不是心理“咨询”。
弄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搞清楚前两者的区别了。事实上,专业的“心理咨询”和社会性的“心理服务”是两回事,一个被动,一个主动;一个是一门学术,一个是一项服务;一个讲究专业,一个追求普世;一个属于少数群体,一个面向社会大众……你不能说两者完全不同,但至少有很大区别。
因此,当我们放下咨询师的角色,以社会公众的角色去思考,就会有重新的认识,没有人会再说“不求不帮”。因为我们都是社会一员,都希望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是一种正能量。
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政府推动加强社会层面的心理服务会产生一个重要影响,尤其跟我们“心理咨询师”息息相关,就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接受“心理服务”,而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从“非求助者”转为“求助者”。这就是第一个层面的任务了。所以这项政策对心理咨询师,乃至整个行业,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作为独立个体。这就见仁见智了,说到底,这是人生观的问题。帐篷青年在公园里待着,只要不触犯法律,没有损害他人利益,是没有理由干涉他的。民警都说了,没办法。每个人怎么看待这个事,其实都代表自己的立场,但也只能代表自己,没有权力去改变别人。
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们应该承认并且乐见这一点。正如西藏的高原上有很多职业探险者,曼哈顿的街头有很多流浪艺术家一样,我们应该接纳与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且,公权力(民警)不干涉他,代表了我们社会的进步。只有一个弱势力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保护。
说了一大堆,如果问我对“帐篷青年”的看法,我会说: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他与我无关;
作为一名社会公众;我希望他穿暖衣,吃饱饭,得到必要的帮助。
作为一名独立个体,我理解他,并祝愿他能从这种方式中得到他想要的。
写于2019年12月2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