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不看电视的我,蹲厕时打开头条推荐的《苏东坡》,看了第一集前半部分,觉得不错,特分享一下。
片中两场景,不由让人分别想起苏轼《春景》所写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另外,欧阳修从容淡定、睿智胸怀,也值得人学习,并反思,为什么他能那么神定气闲、从容不迫?
“做文章,就是要写出你们对某事某物的看法,这看法就是你们的学问,就是你们的真知卓见”。欧阳修对写太学体而落选的考生说的一番关于文章的激昂慷慨的话,让人想起杜甫的"文章合为时而写,词诗合为事而著”。又让人反思,文章应该怎么写?写什么?什么样的文章、诗词才是好文章、好诗词?
片中苏轼的那首《春景》就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感,就是对事物的看法。再联想到苏轼的其他诗词文章,将对时事、时景、人生的看法揉合在一起,看似平淡,而极富哲理,苏轼的恢宏气度、不凡识见、人生豁达空灵洒脱一一展现无遗。
文章不在词藻奇瑰华丽,而贵在有真情实感,更贵在能于平实中显真知、蕴真理。看名人大家的文章,虽用词平淡简洁,但道理却就寓于其中。
《中庸》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能的为道”;《庄子》说:“道在屎溺”、"道在瓦砾”、“道在秭稗",人生何处何事何时不在道中?又何须为道而远人?
当然,名人大家之所以能如此,一是经过了书籍的浸润,二是经过人生阅历的沉淀。三是他本身有那指点江山、挥斥方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胸境与那荡思八荒、神游千里的灵气。
而其实,这灵气,每个人生而有之,只是有的人,不幸被环境摧残,越大越失之于无了;而这浸润,却得靠自己去努力;至于这沉淀,年岁一大,自然而至,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反省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