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起跑线》引发的一系列思考

作者: 奋斗中的波波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5-01 23:56 被阅读468次

    文/波波老师

    从电影院里出来,我可爱的女朋友眼泪汪汪却脸上泛着笑容,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说印度最近的电影真是部部是精品。除了《起跑线》,最近一个多月上映的《神秘巨星》和《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也都是神作。为什么印度电影的质量能吊打国内的一线电影产品?明明我们的电影技术和市场规模应该也不比印度差啊!”“吊打这词用的好!确实我们的电影产品的质量与他们的不在一个量级上。”“是因为印度出了阿米尔汗这样的影星和拉库马·希拉尼这样的伟大导演吗?”“事情应该没有那么简单.......”

    《起跑线》这部片子真是在波波老师的朋友圈引起了激烈的反响。上映前有我喜爱的公众号作者推荐,上映后有朋友、家人、同学推荐。一直抽不出时间,但所幸赶上了这电影的末班车。早晨场的电影有一个好处是人少,但坏处是少到整个影厅只有我和小小水晶两个人。对于看喜剧片来说,人过少还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情绪都是带传染的嘛。带着一点点小小的担心开始,到最终的跪服。不得不说这真是难得一见这么深刻的喜剧片,吊打我国盛产的无脑恶搞的无厘头喜剧片。

    起跑线

    回看印度同类型的喜剧电影,我们会发现像《起跑线》一样的作品还真不少。《起跑线》深刻讨论了教育公平性的问题,而《三傻大闹宝莱坞》则讨论了规范化的精英教育和人的个性需求的矛盾。我们国家的喜剧片实际上套路也基本一致,比如《泰囧》和《唐人街探案》都是依托于一个简单的故事。故事本身并无什么亮点,但是靠精心设计的搞笑对白、夸张的动作和无厘头的剧情来博人一乐,这样的电影追求的是即时的快感,看完之后你也不会有太多感想。想到这里,结合印度与中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我推测了一个可能的原因。

    我的逻辑推理过程是这样的,中国观影的主力军是大中城市中的年轻人,对应在印度也应该是个类似的情况。不同的是,印度的社会等级分化严重且贫富差距更加悬殊。在中国,电影算是一个中端消费,消费的时候对于工薪阶层的普通人需要掂量一下。但是印度的普通人收入更低,那么电影应该是个高端消费。因此,在印度的电影院中消费的自然是富人。那么根据这个推测,电影的质量是由市场需求决定。印度的富人欣赏水平自然比中国的普通人欣赏水平高一些,所以印度观影者也就对电影中深度思考和电影本体的质量也挑剔的多,进而反过来影响印度电影质量的提高。

    推测貌似严丝合缝,但是回家查了资料找到一个数据。印度的电影票票价是我们国家均价的1/10~1/3,印度人平均每年看3次电影。由于电影票价低,连印度贫民窟里的孩子都能看得起电影。而相反,中国人平均一年观影少于1次。这么多人看电影而且电影质量还这么高,印度人的平均欣赏水平难道比我们国家高这么多吗?思考的同时,我在查资料的过程中还发现另外两个有趣现象。首先,印度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有歌舞、开挂的主人公或者极具理想主义的情节。另外一点是虽然好莱坞电影在欧美和亚洲的其他市场都所向披靡,但是在印度却销量惨淡。

    反观我国的院线最近上映的影片《头号玩家》、《狂暴巨兽》、《湮灭》的评分,你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之前在欧美市场上销售和口碑双丰收的《湮灭》在百度糯米上评分仅有7.3,而在欧美市场上口碑和票房均表现欠佳的《狂暴巨兽》却在百度糯米上获得了与《头号玩家》相同的9.0的高分。这两个分数代表的意思是不好看和太棒了的差别。

    《头号玩家》和《狂暴巨兽》 《湮灭》在百度糯米

    在豆瓣上的评分我们也拿出来对比一下。《狂暴巨兽》获得6.7分,《湮灭》获得7.3分,《头号玩家》获得8.9分。这三个分数背后代表的意思是不太好看,还不错,棒极了的三种完全不同的评价。

    豆瓣《狂暴巨兽》 豆瓣《湮灭》 豆瓣《头号玩家》

    那么,为什么两个网站上对《狂暴巨兽》和《湮灭》的评价这么不一样呢?

    回答这三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揭开为什么印度电影质量远高于中国电影的谜底。我们梳理一下几个最近几年出现的印度片子的共同特点。首先,印度电影中饱含美轮美奂的歌舞或者开挂的情节,比如巴霍巴利王举鼎、翻山。再者,故事的基调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控诉,比如《三傻》中控诉畸形的精英教育,《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控诉印度对于女性的歧视,《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控诉印巴分治带来的无尽伤痛,《起跑线》则在控诉低龄儿童的教育不公平。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尾都会非常具有理想主义感,比如《三傻》的结尾三个主人公都奔向了自己的爱好,《神秘巨星》的结尾女演员放弃了自己的殊荣而给了神秘巨星,《起跑线》的结尾拉吉最终给自己女儿办理了退学并且转到了一所普通学校。结合这些情节,再解释起来就顺理成章。印度人大部分处在中产阶级甚至连普通百姓都在贫穷和饥饿中受着煎熬。电影中的控诉正是说出了他们内心中的声音,而歌舞和开挂的情节正好给了普通的印度人强烈的鼓舞。当理想主义的结尾到来时,观影的印度人会感到他们的生活虽然贫苦,但是终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所以,对于印度人来说,看印度自己的电影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宽慰和享受,很大程度上电影也是印度人的一个心里寄托。而同时,不管时侧重故事还是侧重效果的好莱坞电影都无法给印度人提供一个心灵的港湾,所以也就在印度卖座不起来。

    反观中国,情况完全不一样。中国的观影人最起码都是脱贫了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中一小部分是酷爱电影的影迷或者爱思考的高知,这些人追求的是电影中表现出的深度或者对于人性、现实的反思。但是绝大部分年轻人的情况是在工作中累了一天了,就想借着电影消遣一下,那么他们追求的自然就是酷炫的画面或者有趣的剧情。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两个网站上对《狂暴巨兽》和《湮灭》的评价截然相反,因为这两个网站恰巧是不同人群的聚集地。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印度电影都是叫好而不叫座,主要还是第一类人群人数的问题。但是这两类人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并不需要在电影中寻找心灵的避风港。

    在中国发生的故事也在美国的历史上发生过。1994年,《阿甘正传》以轻松搞笑的剧情加上正能量的人物形象在美国一炮打响。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当年也获得了各种电影大奖。而同一时期,一部电影票房惨淡也与各个电影大奖无缘,却在日后成了一个电影史上无法超越的神作,它就是《肖申克的救赎》。究其原因,可能仅仅是《肖申克的救赎》中少了笑声。

    上映时遭遇票房滑铁卢的《肖申克的救赎》

    讲了这么多,还是希望我们国家的电影除了追求商业利益,也能细细打磨电影的深度,期待我们国家的好电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魅格体:对三个现象进行分析,印度人喜欢看自家电影(所以评分高?);中国人喜欢看好莱坞场面刺激震撼的电影,导致不同类型电影给出的评分不同。但并没有提到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印度电影?
        这是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个逻辑整理,我看分析得对不对?
        奋斗中的波波老师:@魅格体 大部分印度电影在中国是高分但卖的一般 我把这个稍后写进去
      • 425c1f8b082d:馒头,宁了么
        奋斗中的波波老师:@莱恩教育Joy 要不怎么做馒头

      本文标题:由《起跑线》引发的一系列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ga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