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研究万事万物表现的形态,认识其中蕴含的哲理,就可获得新的知识,增长智慧。在智慧的引领下,反观自身,我们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使内心意念真诚。内心怀着对万物的感念与诚笃,从而使我们对待客观事物时,能树立并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心态。内心固守中正诚敬,就有了修养品行的基础。有了自身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族。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使得天下太平。
札记:
正人必先正己
“格物致知”在儒家的道德观中,“格”的意思是穷尽,“物”是指“天下事物之理”。就是说我们要研究探求一切事物的规律,这叫“格物”。“致知”是指更深地发展我们的知识学问。对外界事物进行深入的认识,使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能明了,这叫“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指格除物欲的蒙蔽,推致自己的良知。唯有摒除物欲,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回归本真。
修己安人或修齐治平,是儒家治国哲学的基本条件。人作为历史的存在、道德的存在,参与天地化育、社会改造,就需要孜孜不倦地自我省察及努力。那么如何去做呢?从哪里做起呢?从“格物”做起,从“致知”做起。“格物致知”,不仅要推究事理,扩充知识,更要摒除物欲,回归本真,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得正。
史例阐释:
心正病不侵,正心则国治
杨云翼(公元1170—1228年),字之美,祖籍赞皇檀山村(今属河北赞皇)。生于世宦之家,自幼天资颖悟,刚学会说话就能“画地作字,日诵数千言”。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杨云翼得中状元,授官承务郎,应奉翰林文字。此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杨云翼天性雅重,自律极严,博学多才,对历法、医药、经学均有研究,著作除文集外,尚有《续通鉴》《周礼辨》等,与赵秉文被金史誉为“金士巨擘”。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去世,谥赠“文献”。
杨云翼为官期间,金朝已由盛转衰,内外交患。外与西夏对峙,由攻转守,受到侵吞的威胁;东部边界蒙古族虎视眈眈,时时存在被进攻掳掠的危险;又与南宋时和时战。内部吏治腐败,权臣专擅,矛盾重重,党争纷纷;国内横征暴敛,国力亏损,民不聊生,灾乱迭起。面对如此艰险的时局,他忧虑在心,勉力支撑,直言劝谏,不避权势,遂以刚正不阿享誉内外。同代人赞其“宏衍博大”“中朝第一”,正直节气之士敬其为师长。
泰和年间,金兵频繁对南方用兵。杨云翼对于这种穷兵黩武、不顾国家大局的祸国之举,极力反对。他从天时、地利、人和及历史发展的轨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利害得失,坦诚直言:“国家之虑,不在于未得淮南之前,而在于既得淮南之后……”对于用兵南宋的战事结果洞若观火。后来,金兵南伐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宣宗愧言无面目见云翼。
杨云翼为官清正,办案理事依据律令,不受上司甚至皇帝干扰、阻挠。一次,河朔边境的百姓因被蒙古骑兵追杀,被迫泅渡黄河进入南宋。后来这些百姓回到金国后,朝廷欲依法处决,云翼极力谏止,他说:“法所重私渡者,在于防止奸细混入,今平民百姓为兵所迫,奔入于河,只为逃生。如果使民不死于敌,而死于法,那么以后就只有屈从敌人一条路了。”这番话使宣宗幡然醒悟,百姓得以生还。
哀宗即位后,杨云翼升任礼部尚书兼侍读。在讲授《尚书》时,杨云翼对皇上说:“帝王的学问不必拘泥于章句之义,只要把握治理国家的要点和关键就行了。例如任贤去邪,如果处理得好,天下就会大治;处理得不好,天下就会大乱。有的人虽然说话不顺你的心,但却是深含哲理的忠言;有的人说的话,虽然听起来很舒服,但却损害了你的志气。诸如此类,关键在于使自己的心正、意诚,那么,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杨云翼患有风湿病,遇到风雨阴湿天气就疼痛难忍。皇上很关心他的病情,并亲自询问治好这种病的药方。杨云翼于是借医寓理,回答说:“只是先把心治好而已。心中没有病,邪气自然平息。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君王先把自己的心放正,行为正派,那么正气就树立起来了,朝廷百官就没有人敢于作奸犯科,天下百姓也就自然安居乐业了。”皇上豁然明白。
杨云翼不仅政声卓著,吏事练达,直言敢谏,且文名大盛,与文人名士交往甚广,经常推荐贤才,鼓励后进。元好问曾盛称杨云翼云:“惟其视千古而不愧,是以首一代而绝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