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行业五六年了,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感触最深的就是表达能力不好的孩子更容易吃亏。前段时间,两名孩子产生了口角,最后当我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之后,一个孩子支支吾吾的表达了当时发生的事情,在我的猜测下只能用他描述的词语之间做联系猜想事件的经过。而另一个孩子,用一句话总结了当时发生的事情之后,我马上明白了两个孩子争执的原因。可就是这么一个现象,导致表达能力不好的孩子处处吃亏,以至于在我面前只能东一句西一句的说着事情经过和自己的感受之后委屈的哭了。反观那个表达能力好的孩子,就算自己有过失的地方,但是他可以清楚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经过,让听的人马上明白他的想法。不管老师或者同学有什么态度,他都能表达出自己的立场。
写文章也一样,东一句西一句没有先后顺序的表达,会感觉文章没有主题,没有骨头的人一样瘫在那里,显得文章散而无聊。跟着弘丹老师学习了零基础写作之后,才知道写作也是有结构的。
一.总分总结构
以开头阐述主题,分段分素材写出观点,最后再以呼应开头或者升华主题结束。一篇总分总的文章就整齐的罗列出来。这类结构的文章用处十分广泛,孩子们用来写人,写事,写景,抒发感情都很适用,可以说是所有结构中的百搭款。
二.并列式或者清单式结构
以要写的文章特点来区分观点,以四种方法来呈现。一般这种用到这种结构的文章多为议论文或者说明文,小学五年级以上孩子会接触到。
三.递进式结构
能够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从简到深的去剖析一个论证很考验作者的基本功和思考力。这类结构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也很少会出现。
在零基础写作课程中,除了讲到这三个结构文章,还讲了SQA结构,以情境问题去分析原因再给出解决方案。要求写作者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钻研能力。通过这么详细的解析说明,对于一直用思维导图做写作框架的我来说,感觉又多了一些认知。从骨干到肉感的写作形式又明朗了许多。
人若无骨则瘫软无力,文章要是没有主题框架变是散文或流水账。写好一篇文章从框架结构中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