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是顾颉刚先生编著的一本专门研究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孟姜女传说的文集。该书重新出版于1984年,虽然它的出版是在顾先生过世之后,但却汇集了顾颉刚先生对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全部论文、其他人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论文以及一些相关资料和笔记,还包括一些书信。这使该书成为早期孟姜女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资料汇编,也是中国民俗学中重要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体现了浓厚而独特的史学眼光。
顾颉刚先生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是他对中国民俗学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而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至今仍为众学者所称道。钟敬文先生在谈论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时,称“他(顾颉刚)不仅博学,而且善于慎思明辨,他用了极丰富的资料和认真的态度做出了坚实的结论。直到现在,国内外还有一些学者对这个结论在表示怀疑。但不能提出什么真正有力的论据。”[1](P104)这一点到目前看来也是如此。笔者查阅1997年以来关于孟姜女研究的论文,数量极少(共两篇),且它们基本继承和采用了顾颉刚先生的历史方法,也没有提出更新的资料。(两篇论文分别是刊登于《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上周凤月的《孟姜女传说的流变与思考》和刊登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上高思嘉的《孟姜女故事探索》)
众所周知,顾颉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对孟姜女故事进行研究时,也采用了史学的眼光。刘半农看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后,就写信称赞道:“你(顾颉刚)用第一等史学家的眼光与手段来研究这故事;这故事是二千五百年来一个有价值的故事,你那文章也是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2](《序》P2)而钟敬文先生在《建立中国民俗学派》中也指出研究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时,顾颉刚先生“第一次使用了历史地理研究法”[3](P18),而且“他在这方面的著作,是民族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同样能够奠定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理论基础。”[3](P19)
下面仅就该书中顾颉刚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中体现的史学眼光作一些具体阐述。
一、对孟姜女故事变化的历史梳理
顾颉刚先生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始终处于不断补充的状态,但其基本的理论仍然能够清晰的找到。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他的研究是历史地理的方法,对孟姜女故事历史的演变进行梳理是一条十分清晰的线索。
在进行梳理的过程中,顾颉刚先生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将在唐宋时开始广为流行的孟姜女故事的源头追溯至春秋时期,并明确指出“孟姜女即《左传》上的‘杞梁之妻’”[2](《孟姜女故事的转变》P1)。以此为源头,着眼于该故事情节内容的变化,顾先生向下梳理出两千余年来这一故事的流变详情,这主要在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他在该文中使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将梳理出的结果按时代演变进行了排列,并在该论文中专门列出“孟姜女故事历史的系统”这一部分。他主要列出了孟姜女故事历史演变历程中的二十三个项,大体上有如下几个环节:
《左传》杞梁之妻拒绝郊吊——《檀弓》杞梁妻“哭之哀”——《孟子》“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西汉仍延续悲歌的中心——西汉后期哭崩城——东汉至西晋对所哭崩的城和山的记述——唐代杞梁筑长城、寻夫送衣、滴血认夫骨情节的加入以及“孟姜女”一名的坐实、哭崩长城的确定——宋代姜女庙、范郎庙的出现及孟姜一名首次见于经典——元代关于范杞梁传说的增添——明代各地的姜女庙运动及与秦始皇斗的情节的出现、文人对孟姜女传说的承认——清代学者对孟姜女传说的压制——现在流传的孟姜女故事的梗概。
整个论述过程以史为据,按照中国历史朝代演变发展的顺序进行。每一次转变都有确凿的文献史料作为依据,线索也十分清楚,说服力极强。因此当时虽有人在感情上觉得无法接受这个研究结论,但仍不得不承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2](见徐玉诺的《孟姜女边塞风沙》,他的这篇文章虽是针对吴立模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发表意见,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中说明了吴立模的文章是根据顾先生的意思和提供的材料所写,且其文与顾先生后来所作的相关文章大同小异)。
二、孟姜女故事地理研究方法中暗含的历史因素
一般认为,历史是一种纵向的考察,而地理则是一种横向的考察。但是,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中,顾先生对孟姜女故事地理范围扩展过程的研究,仍然不可避免地暗含着历史的因素。在事实上,孟姜女故事的历史演变与流传地理范围的扩大是同时的,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流传地域才逐渐扩展开。因此,顾先生在考察孟姜女故事的地域系统时,同时也指出了扩展到相应地域的时间,我们将其依次列出时,会发现在地域系统里还存在一个时间的系统。这并不是因为顾先生没有进行纯粹的地理考察,而是他对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性的尊重,也正是他学术态度严谨的表现。
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主要依据,孟姜女故事流传的地域系统中暗含的历史线索主要如下:
公元前549至公元200年(出发点:山东)——三国(山西、陕西和湖北)——中唐以前(直隶、京兆和奉天)——南宋(河南、福建)——明代(湖南和云南)——民国以前(广东和广西等地)。
在每一地的演变情况阐述中,顾颉刚先生又使用了大量材料,有古代文献,也有论文写作时的一些人提供的材料。行文大体上是按地域分述,在分述各地情况时又按史料的时间顺序以及更小的地理分区加以内容情节方面的比对,并尽可能解释为什么内容情节发生该种变化。
三、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史学观背景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顾先生不是一个纯粹的民俗学家,他在更大的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在中国历史学上,多少具有理论开创者的地位,他的“古史层累造成说”曾轰动了中国史学界,成为古史辨派的重要理论。这个理论大致可以作这样的表述:“历史叙述文本,尤其是上古历史文献,往往并非史实的忠实记载,而是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积累层叠而成的。”[4](P1)而他对民俗的研究,确切的说是民间文学的研究,和这一史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刘宗迪称顾先生是在以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他有这么一段话很好的概括了在顾颉刚先生那里的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历来谈论顾颉刚古史观的学者往往仅仅囿于历史学的范畴,仅仅关心‘层累说’在古史研究中的意义,而忽视了‘层累说’在根本上是一个源于民俗学的观点,即关于民间文学流变性的观点,也正是为了阐述其‘历史是层累地形成’的观点,史学家顾颉刚才把民俗和民间文学这些历来不登大雅之物收入科学研究的视野,从而促成了民俗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正式诞生。”[4](P1)
顾颉刚先生对民俗的研究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他的史学研究,他曾说过,他对歌谣研究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他只想把歌谣研究作为他进行史学研究的辅助。[4](P7) 如果我们认为他对歌谣的这种态度也适用于他对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态度,应当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他的史学名著《古史辨》的自序中,就使用了孟姜女故事作为“为研究古史方法举一旁证的例”[2](《序》P3)
基于顾颉刚先生的学术研究背景,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孟姜女研究中选择历史地理方法不是偶然的,而是和他所进行的史学研究和持有的史学观点密切相关,正是在“古史层累造成说”的史学观引导下,他为了求证他的史学观而用历史地理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梳理了孟姜女故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相关论文,其中尤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为代表。在这篇文章中,顾颉刚先生采用各种文献资料详细分析了孟姜女故事在各个历史分期的情况,从中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内容情节由简单而复杂、主题由孟姜女知礼变化为反抗暴政这一逐步演变的过程。这种情况正与“古史层累造成说”观点相印证,即我们可以进一步说,顾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不仅是促进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民俗研究的成果,也是他的历史学研究的产物。
总的看来,《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中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成果带有强烈的史学色彩,重视考证,使用了大量文献,缺少像现代民俗研究那样的参与观察,但是,他的这一研究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背景,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中国民俗研究具有开启性的意义,在他所开辟的历史地理研究法的道路上,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成果也是后人难以超越的。
注释:
[1]钟敬文.“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呈献于顾颉刚、董作宾诸故人之灵[A].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C].北京:中华书局,1996.
[2]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派[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刘宗迪.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论顾颉刚的古史观与民俗学之间的关系[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