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故事思维
《人类简史》中提到特别有意思的是,人类是一种喜欢听故事的动物,传递分享“并不存在的事物”。人类语言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一点——“人类能讨论虚拟的事物”,形成“想象的共同体”。
一只黑猩猩能告知同伴“小心,河边有狮子!”这类真实存在。而人类能想象并谈论无实体的事物:国家,宗教,法律,愿景,有限公司等。这种讨论本不存在的“虚拟事物”共同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将大规模人力集结,形成前所未有规模的协作,达成宏伟的目标。这是黑猩猩等人类近亲不能比拟的能力。
用今天流行的励志语来说,可谓“先相信,再看见”的人类先驱呀。
《故事思维》中说,以不影响的姿态影响。奉行“拉力”政策,将对方吸过来,对方主动自发地行动。
和前面学过的Coaching“启发式教练”原理相同,你并不期望在对方耳朵边不停唠叨,企图向对方“灌输”理念。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对方思考,思考自己的目标,并做出行动承诺。
小孩子喜欢听故事,大人也喜欢听故事,听故事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故事出现的场景就是人类所在的场景,可以说故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有个小宝贝出生在一个幸福家庭,最喜欢听爸爸妈妈讲给她的睡前故事。
2、我们在商学院的学习中,不仅有理性的数据和图片,还有真实的案例分析——一个公司组织是如何在真实世界中生存发展,面对逆境迎难而上的?案例是数字图表无法代替的,因为那是真实发生的“故事”,由过去的人们身临其境参与过的“故事”。
3、职场中,平铺直叙的讲话,往往不如“愿景目标——点出冲突矛盾(困境)——给出解决方案”的讲故事套路来得有说服力。
4、市场营销领域,更是故事的天下,用故事制造情感共鸣、制造矛盾冲突,试图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或者情绪冲突。过火的营销往往隐藏歪曲事实、贩卖情绪、博取眼球。
《认同感》一书的副标题是: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序言中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影响别人,情感能做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情感像洪流般迅速打开人们的心门,极大程度地影响人的们的心理走势。当然,故事是一把双刃剑,看挥舞的人如何使用它。
2、被“绑架”的早起
从到新公司以来,为了赶上不太拥挤的早班地铁,每天六点半多起床。10月公司搬到更遥远的市郊,早起拼车上班,起床时间最近一年在6:30左右。
大概已经形成了固定生物钟,每天早上一到这个点儿准时醒来,天还没亮呢。有时候挺幽怨的,大周末的,本想休息一下,结果早早醒了。
有辉友说,即使周末也不应该打破早起的循环,
想象我的上周末,其实早就清醒了,就是赖着床不肯起,直到老公起床做好早餐才不情愿的起来。
我心里一直有个被洗脑的说法:赖床是对周末最基本的尊重。
OMG这么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居然影响了我这么久……挖掘一下内心,潜意识里会认为平时每天都早起真的好辛苦啊,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得好好犒赏一下自己,犒赏的方式就是——多睡会儿!……
6:30起床,在我的朋友圈里并不算早的,有朋友是长期5:30起床。早上起来锻炼的,读书的,写作的,这群“牛人”一直都在。
早起对我来说一直有点儿难以企及。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换工作,为了避免路上堵车迟到,我不得不坚持早起。冬季天气渐冷,日出时间也越来越晚,12月的早上出门天边刚蒙蒙亮,除了街上冷清的路灯,好像整个世界还在沉睡中一般。但车子拐出小区驶向大路,才发现很多通勤的车辆在等红灯了,我才发现大家都起得很早啊!每个早晨看到一样早起赶路,为生活为家庭奋斗的人们,也会感到一股激励的力量呢。
在被”绑架“的早起这件事上受益:早上多了1小时的清醒时间,从上周开始早晨到公司看会儿书,无人打扰的清静和投入状态,非常棒的体验。
购买了可以监测睡眠质量的手环,能够分出深层睡眠、浅层睡眠、眼动时间,评估整晚睡眠质量得分。还会给出一些助眠建议,比如适量运动、睡前冥想、健康饮食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