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IU小品文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哈代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历时8年才完成。作家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悲惨的一生,其间融入了哈代对人生、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因而其思想性、艺术性和哲理性极为深远,它被誉为《德伯家的苔丝》的姊妹篇。
小说的故事主要包含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孤儿裘德的人生奋力历程。为了改变命运,裘德一边从事石匠工作,一边苦修自学。他以小学老师费劳孙先生作榜样,立志将来上大学,做牧师,能够出人头地。另外一条线索是裘德与表妹淑相爱的痛苦历程。裘德与淑是一对志趣相投、心有灵犀的进步青年。然而,淑却嫁给了比她大20多岁的费劳孙先生,这让裘德陷入苦闷失意的境地。婚后,淑发现裘德才是自己真爱的人,于是她向丈夫坦白了实情,离家出走,毅然和表哥生活在一起。可惜好景不长,裘德的前妻艾拉白拉突然出现,说她和裘德离异前曾怀有一个男孩,要求裘德抚养,而且对淑和表哥的真爱生出忌妒。于是她设下圈套,准备把前夫重新夺回来……对此,裘德毫无知觉。淑该怎么办,难道她不得不回到丈夫身边?要知道,此前费劳孙先生因为纵容妻子不合礼法的行为,早已被学校开除,日子过得潦倒不堪……
哈代是一位生于社会下层的作家,16岁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当了一名靠苦力吃饭、整天与泥水打交道的石匠。34岁转行做职业作家,早年作品饱受非议,直到晚年才成名。在小说《无名的裘德》里,主人公裘德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据说哈代年轻时一直梦想着上大学,做一个牧师,还苦恋过自己的表妹,裘德与淑的相爱正是这段恋情的折射,因而小说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
哈代55岁发表这部作品时,与4前发表《德伯家的苔丝》时一样,引来了强烈的社会争议。因为书中有表兄妹同居的情节,违反了传统伦理道德和婚姻制度,因而受到上流社会与保守教派的攻击。一位主教甚至焚烧了这本书,把灰烬寄给作家,以示不满。从此,哈代放弃写小说,转而从事诗歌创作,后来他又成为一位杰出的诗人。
由此可见,《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有生之年写下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一、故事情节
为了更好地再现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让我们以主人公裘德的口吻,先讲讲故事的情节,然后再展开分析和讨论。下面是裘德的自述:
(一)在玛丽格伦
我的全名叫裘德•范立,出生于英国西南中维塞司的梅勒寨乡村。范立原是一个小村的名字,我的姓就是依据这个来的。“我们家族有一个可怕的谣传,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长大了千万不要成家,否则会灾祸不断,因为范立家族的人跟结婚无缘。”我的老姑太太经常这么说。
1年前,我母亲跳河自尽,因为我父亲不要她了。不久,他也病逝了。就这样,从11岁起,我成了一个孤儿,寄居在老姑太太家。老姑太太住在北维塞司的玛丽格伦村。她的脾气很古怪,一辈子没有成家,因为她害怕自己的婚姻也出问题。听说我的姑姑成家后,硬是把丈夫逼出了家门。
老姑太太开了一个面包店,名曰“祝西拉•范立面包店”,生意不错。但她总是一肚子苦水,常常和邻居们报怨说:“那小东西真是一个累赘!要是他跟着父母去了,那才是他的福气。现在我是没有办法,只能把他接过来先住着,等有机会我一定要把他打发走。”这就是老姑太太对我的态度。
为了不让我白吃饭,她给我安排了一个接一个的活儿,打扫院子、收拾面包房、去井边打水、帮她做面包。一天下来,我忙的几乎没有空闲。此外,我还有一份重要的工作,到麦田里替一个农夫赶鸟,一天能赚6便士。
费劳孙先生是我最喜欢的小学老师,有许多时侯我是把他当亲人看待的。他30多岁,学识渊博,待人和蔼可亲,我非常崇拜他。有一天,费劳孙先生离开了玛丽格伦。听说他不想呆在这个偏僻的乡村了,准备去城里谋求更大的发展。临走时,老师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好好学习!我要到基督寺上大学了,等取得资格后,就可以进教会做牧师,以后你可以来基督寺找我。”
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我发誓要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将来也到基督寺上大学,以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这就是我的梦想。
送走老师后,我快步跑回麦田,一边暗自伤心,一边打着哗啦板赶鸟。秋野空旷宁静,一群一群的黑老鸹盘旋落下,我跑上前吓走了它们,不想黑老鸹又落到了另外的地方,总是拿它们没有办法,后来我干脆不管了。因为我觉得它们和我一样,都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可怜,我们都是些没有家、没有温暖、没有人疼爱和保护的小生命。
“来,来吃吧,鸟儿们,快吃吧!就当我替农夫请你们一顿好啦,他并不是请不起。来,快点吃,你们吃的再多,他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我正这样念叨着,屁股突然被人狠狠地抽了一板子。接着,就被人拧住耳朵,拎在空中,像小鱼被钩住嘴往岸上甩去一样,整个世界在眼前打起转来。这个人就是我的雇主晁坦。
最后,他扔下6便士,骂道:“你这个小崽子,借着给老师送行的机会磨蹭着不想干活儿,是不是?还心生报复,故意让鸟吃我的粮食,你安的是什么心?”
从此,我失去了工作。那天傍晚,我独自跑上山头,望着东北方那个云雾弥漫、若隐若现的地方,流了泪。“妈妈,你为什么要跳河,为什么要离我而去?爸爸,你为什么要扔下我不管?老姑姑太太,你为什么不能发发慈悲,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
远方,20英里外,那个云雾霭霭的城市就是基督寺,那是我最亲的人-费劳孙老师去的地方。我一定要想办法去基督寺,去找我的老师,我的希望就在那儿。
后来,老姑太太花了几个英镑,买了一匹瘦马和一辆旧车。从此,我做了送面包的小工。每天凌晨3:00爬起床,把面包做好,然后乘新鲜装上车,负责送到附近的乡村。
我念念不忘那个梦想,可我知道不懂希腊文和拉丁文是进不了教会,也当不了牧师的。我想学习文法,但村子里没有这类书。于是,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费劳孙先生去了一封信,从他那里要了2本书。就这样,我一边起早贪黑,赶车送货,一边加紧自学,马车上搭的木板就是我的书桌。几年下来,在别人眼里,我成了一个有志气、爱学习、不甘平庸的好孩子。这样的名声传遍了邻近的乡村。
为了赚钱去基督寺,16岁,我来到阿尔夫锐屯,作了一位石匠的徒弟,跟着师傅学习修缮教堂。阿尔夫锐屯离玛丽格伦5英里,我在那里住了下来。一周工作6天,礼拜六晚上回老姑姑太太家,礼拜日返回工作地,学徒期间工资减半。在此期间,我又自学了神学、哲学、数学、文学、逻辑学等许多知识,时刻准备着上大学。我常常这样想:“一个人成不成功,关键要看他有没有死用功的劲头。只要能坚持下去,我觉的在死之前我完全能成为一个学者、神学博士,甚至连做主教也不成问题。好不要脸,我竟想到了高高在上的主教位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觉得再过1-2年就可以到基督寺了。然而,19岁那年,我遇到了一个女孩儿。她打乱了我的计划,也让我的人生走向新的不幸。这都是因为我当初年轻冲动、不更世事带来的后果。
(二)在阿尔夫锐屯
一个礼拜六的下午3:00,我正从阿尔夫锐屯回老姑太太家,中途路过一个小村。河水在轻轻地流淌,岸边绿草如茵,有3个貌美如花的女孩儿正在河边干活儿。轻风吹过,不时有咯咯地笑声穿林而来。
突然,其中一个女孩喊我的名字,我停了下来。她望着我,脸上泛起阵阵红晕,嘴角还露着两个招人心动的小酒窝。刹那间,我像触了电一样不能自禁,或者说仿佛有一股磁力把我紧紧地摄住了。“她长的真好看,她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呢?难道……”
她那娇美的身姿,动人的情态,大胆火辣的眼神,让我很快坠入了爱河。
她的名字叫艾拉白拉,是一个养猪户的女儿,那两个女友是来帮她洗猪肠子的。我们单独聊了一会儿。分手时,她丢下一句话:“明天如果你要是愿意来,我还在这儿等你。”听到这样的邀请,我的心里一阵惊喜。
第2天,我又去了,她把我领到了家里。她的父亲和继母倒是没说什么,邻居们却说:“哟!这不就是那个将来准备去基督寺的孤儿吗?艾拉白拉真有眼光,找了这么好的一个青年。”
我后来才知道,这是艾拉白拉故意在邻居面前展示,想通过这种办法把我和她的关系尽快确定下来,因为她早就盯上了我。
从此,我们开始了频频约会。一个月后,那两个女友教了她一招。“艾拉白拉,既然你那么喜欢裘德,他将来也是有出息的,可你为什么还不快点儿把他抓在手里呢?我们俩都在替你着急!怎么一个抓法?……哈哈哈,艾拉白拉,你难道白白在城市里呆过了,让我告诉你怎么办……。”
对这一切,我当时压根就不知道,只是凭着一时的冲动与她交往的。有一天午后,她平躺在草地上,一个劲儿地拽我,让我挨着她躺下来,一起找树丛上带亮光的花叶。我说,我们该回家了。她突然了生气,娇恼地说:“从明天起你不要再来找我了,我不爱你了!”当时我感到非常的迷惑不解,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地方冒犯了艾拉白拉,这反让我更想去亲近她。
接下来的一个周末的傍晚,她提前把父母安排出门,约我见面。我们从乡间散步回来,她把我领到家,满屋子跑,让我抓她,像捉迷藏一样。不一会儿,她热的脱掉了外衣;不一会儿,又弄掉了鞋子,紧接着就变得娇喘嘘嘘,越发俏丽动人,身上弥漫出一股少女独有的气息。我被她迷醉了,压制不住激情,追着她跑到了楼上那个小房间……
2个月后,我猛然惊醒,这样下去怎么能行?艾拉白拉正在破坏我的计划。我已经好久没有学习了,书一点也看不下去,这样怎么能实现去基督寺的伟大梦想?
我决定尽快离开她,马上去基督寺。她哭了:“裘德,你难道不知道吗?自从那件事之后,我有了身孕。你怎么能像那些专门骗乡下姑娘的男人,把我抛弃不要呢?你这个骗子、骗子!”
这事要是传出去该怎么办?我觉得事关重大,最后答应她说:“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就结婚吧。我要为你考虑,我不会做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1周后,我和艾拉白拉结婚。我们租了一个空房子,离老姑姑太太家不远。当时我手里没有多少钱,所以简单收拾后,又买了些家具,就成了婚房。我继续在阿尔夫锐屯做石匠活儿。结婚这一年,我19岁。
婚后,我渐渐发现艾拉白拉并不是我想像中那么的单纯质朴。她那精美黝黑的长发,原来是假发;嘴角的酒窝也是故意练出来,用以讨巧别人的;她以前还在城里的酒店当过侍女,并不是那种淳朴的乡村姑娘。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她根本就没有怀孕,当初是骗我和她结婚的。与此同时,她也发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我是一个贫穷的石匠,给不了她期望中的大富大贵的生活。
有一天,我们闹了矛盾,她跑到大路上哭哭啼啼,故意把衣服撕碎,把头发弄乱,说我打了她,撕了她的衣服,这日子不能过了。我们的婚姻闹的沸沸扬扬。
突然,我发现自己掉进了陷井里,受了她的诱惑和欺骗。我太糊涂了,白白读了那么多的书!真是有苦难言,简直太窝囊了,活着还有什么用!
那天晚上,我跑到结了冰的河面上,踩着咯吱咯吱响的冰层向河中心走去,然而冰并没有破裂。紧接着,我又闭上双眼,猛力跳了好几次,结果也没有掉下去。看来,上帝还不想收留我,我不应该死!就这样,我转身去了酒馆,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之后,没有回家,而是去了阿尔夫锐屯的公寓,希望过几天一切能平静下来。
3天后,等我回到家,发现艾拉白拉已经离开。她留下一封信,说她不喜欢现在的生活方式,准备跟父母一起去澳洲。我提出去给她送行,她拒绝了,因为她不想再见到我。于是,我把手里仅有的一点儿钱全寄给了她,还雇车把家具全部送到岳父家,好让她随娘家人的家具一起卖掉变现。
几天后,在一家杂物铺里,我看到了那些家具,它们已被出售。其中有一个精致的红木相框倒在墙角边,相框里镶着我的照片,那是我结婚前送给她的。顿时,我的心就凉了,看来艾拉白拉对我已经没有一点儿留恋之情,否则她怎么会这样做?
我花了1个先令,把相片买回来,烧掉。从此,义无反顾地朝早年的梦想而打拼着。
(三)在基督寺
22岁,学徒期满后,我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基督寺,很快在一个石匠铺子找到了工作。因为经过6年的学徒生涯,现在我已经对石匠活儿样样精通,会錾纪念碑,会修哥特式教堂,会做各种各样的石雕,因而找工作比较容易。
有了落脚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市中心参观游览。基督寺那些古老的高阁建筑,厚重的石壁廊柱,尤其是宏伟的教堂和充满艺术气息的学府,让我的心澎湃不止。那晚,走在大街上,我仿佛游离于梦想的王国里。那里的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如今大多肢体残缺了,都需要整旧翻新,可以说这里的石匠活儿多的足够我干一辈子,我为此暗暗高兴着,觉得来对了地方。同时,一想到那些知识渊博的大学教授、风光的牧师、傲气的主教先生,就令我羡慕不已。我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用不了多久也能很快进入他们的领域。于是,我白天拼命工作,夜间继续发愤自学,梦想着有一天能进入大学,成为基督寺学院的儿女。
此刻,我还不想去找我的小学老师,想等事业有了起色后再去,那样比较有面子。但我想去见另外一个人,她就是我的表妹淑。她是我在这个城市里唯一的亲威。
来基督寺之前,老姑太太就反复告诫说:“裘德,你千万不要去看望你那个表妹,她会毁了你的前程,一定要记住。是不是你已打定了主意要去见她啦?”
我并没有听老姑太太的话。我自从11岁来到老姑太太家,常常见到壁上淑的画像,就没有一天不想见见她的。她长得美丽高洁,很有艺术气质,我一直相信我和她冥冥之中会非常的投缘。
表妹住在什么地方呢?老姑太太的来信提供了线索。她在信中说:“早先,淑和她的父亲在基督寺的一家圣物雕刻铺子里工作。后来,一家人去了伦敦。不知为什么她又独自一人回到了基督寺。如今,她一个人生活,继承了他父亲做金工圣物的技巧,当了一个圣物工艺家或者设计者。”
这样说来,表妹不就是和我在一条街上吗?
有一天,我把每个铺子都走了一遍,终于看到了她。她身材苗条,气质优雅,当时正坐在桌前专心致志地雕刻着那些教堂的物件。和我想像中一样,她简直如一位圣洁的天使。她手里的活是艺术的,而她本人的美更是艺术的。我想走上前告诉她,说我是她的表哥,可我一身破烂,浑身泥土,怎么敢上前去认她?她是那么的高雅圣洁,再说老姑太太不是总担心我意志不坚定吗?……
后来有一天,我正在大街上干活儿,看到淑远远地路过,我的心当时一惊,赶紧扭过了头。我不敢去看她,因为我偷偷地爱上了她,害起了单相思。我常常这样感叹:“为什么我不在艾拉白拉之前,早点来这里,先认识淑啊!她才是我梦中的妻子。”
就这样,我时刻在偷偷关注着她的行踪。礼拜天,淑到红衣主教学院的大教堂,我也去,我对她的爱慕回荡在教堂和谐的圣音之中;平时,她一走出铺子,我就远远地望着她,假装干别的,心里却没有一刻不想念她的。可是,我没有勇气走上去介绍自己,说明我们是亲戚。因为我不能违背老姑太太的忠告,我是一个有老婆的人,再说表兄妹间发生恋情是违反道德常规的。这就是我给自己找的三个理由。
淑从小在玛格丽伦长大,那个老宅子就是我们家的祖屋。她从小就很淘气,不喜欢受管教和约束,总是跟一帮男孩子玩儿。12岁那个夏天,一天她脱掉鞋袜,卷起裤子,下了水。老姑姑太太跑到河边,骂她是一个没有规矩的丫头片子,并提醒说:“一个女孩子应该学会文静典雅、有教养、守规矩才行。”淑却笑着回道:“老姑太太,你躲开,这不是规矩人看的,别污了您那双有教养的眼呀!”这是老姑太太曾经说过的故事,因而我很早就知道了表妹的许多情况。
一个月后,傍晚,我刚从外面收工回来,有同事说淑曾经来找过我。看到表妹的留言后,我马上约她见面。
那个优雅大气、让人心魂梦绕的身影终于站在了我的面前。她很直爽,开口就埋怨说:“裘德,你为什么来基督寺这么长时间,不来找我呀?我在这儿举目无亲,孤独郁闷死了。听老姑太太说,你已经来了有1个多月了。”
我们一边散步,一边谈论着哲学、艺术、雕刻,还有玛丽格伦的情况。我提起了我的小学老师,没想到淑认识。她说,她在基督寺曾经教过2年书。作为同行,她有机会和费劳孙先生通过一次信,还知道他的地址,但从没见过他。
第二天晚上,我约她一起去拜访我的老师。就是因为这次拜访,后面引来了一场不幸。如果我事先知道,绝不会这样做。
10多年没见,费劳孙先生苍老了许多,身子有些驼背,家里也十分寒酸。他已经45岁,还是单身,如今在一家小学任教,学校位于基督寺的郊区伦姆顿乡村。我当时非常惊讶。“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看来费劳孙先生并没有实现当初的梦想,他没能上大学,也没能进教会,他还是一位小学老师。怎么会这样?他可是我最崇拜的人啊!”
顿时,在来之前,我在想像中给他罩上的那一团光辉一下子消失了,我的梦想也因此受到了严重打击。我非常同情和可怜我的老师。他告诉我说:“一个底层人士想进入基督寺的学院,当一个神职人物,如果没有金钱作后盾,要打进去,哪有那么容易!”
我们没在老师家吃晚饭。临走时,他说:“如今我已经放弃了当年那些豪情壮志,只想安安稳稳地做一个平凡的小学教员。眼下,还缺一个得力的助手,一个人工作太累了。”
不久,淑和雇主方德芬小姐闹翻了。方德芬小姐是一个基督徒,她摔碎了淑新买的2个石膏神像,批评她不应该喜欢那些异教神像。为此,淑觉得受了很大的委屈,她准备另找一家店主,或者干脆离开基督寺,这里的环境让她感到不舒心。这就是她最近心情烦恼的原因。
淑不是曾经教过2年书吗?我马上想到了费劳孙先生的话。紧接着,我又去拜访了费劳孙先生,请求他聘用淑作助手试试。很快,他答应了。
伦姆顿乡村小学是一所男女生合校,淑负责教女生。就这样,表妹离开基督寺,到了2英外的郊区教书,我们见面就不能像先前那么随意方便了。
费劳孙先生每晚都要给淑在教室补课,为的是让她能尽快进入角色。按学校的规矩,男女老师是不能一起在补习室的,于是每晚由一位上了年岁的女士在旁陪同。淑进步非常快,且聪明能干,很快她就能独挡一面,费劳孙先生对这个助手极为满意。
表妹离我远了不少,但我对她的惦念却与日俱增。只要有空,我就跑到郊外去见她,我深深地爱上了她。我常常想:“淑知道我喜欢她吗?她会同意嫁给我吗?”
有一天晚上,我去看望她。学校刚放学,天下起了濛濛细雨。我远远地望见淑和一个男人打着一把伞,从学校出来,一起向宿舍走去。突然,那个为她遮风避雨的人,把手搂到了淑的腰际。淑赶紧推开了,向四周看了一看,似乎怕人发现。不一会儿,他第二次搂住了她的腰,这次淑没有反对。这个男人就是费劳孙先生。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当时就结了冰,生出满心的愤懑。那天雨夜,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返回基督寺的。“表妹竟然会接受一个比她大20多岁的男人,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唉,这又有什么不应该的!我不是艾拉白拉的男人吗?我不是还没有离婚吗?我有什么资格去阻挠他们亲近?发生这些,还不是怨我自己吗?这都是我一手拉拢成功的,不是吗?”就这样,我在痛苦中一遍一遍地反问着自己。
老姑太太突然来信,说她病了,于是我迅速回到玛格丽伦。她已经上了年岁,不能再开面包店了,把小店出兑后,所得款项加上多年来的积蓄,让老姑太太变得富裕起来。如今,由村里的寡妇艾德林太太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老姑太太听说我和表妹已经见过面,当时就急了。“淑这么多年在城里住惯了,不会看得起你一个錾石头的工人。你要是超出亲戚的范围,那你就是疯了。听我说,她要是染上城市的习气,学会轻浮,非把你毁了不可!”
有村人听说我在基督寺还做石匠活儿,还没能上大学,就提醒我说:“那种地方是给有大钱的人预备的。你要想在学者或牧师的乐园里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有个导师指点、提携才行。一个人只顾把自修、刻苦用在茫茫无期的计划上有什么用处呢?”
听了这话,我如梦方醒。数天后,我返回基督寺,马上到学院里打听情况,最后暗地里选了10位貌似憨厚、感觉愿意培养新人的教授,向他们写了自荐信。然而,过了好长日子也没有音信。正当绝望之际,我收到了一位名叫太图费奈的院长的回信。
他在信中说:“裘德阁下,你既身为工人,则当谨守本分,安于旧业。较见异思迁,别作他图者,于世路之成功上进,自有更多之机会。冒昧进言,尚乞采纳。”
这不是明摆着让我放弃梦想,安心做自己的本行吗?难道我10多年下的功夫,就要白费了?我越想越生气,自然也想到了费劳孙先生。我知道,他当初也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失望,可他如今有淑作陪伴与安慰,而我又能用什么来安慰自己呢?
从此,我对工作和求学都失去了信心,每天晚上到酒吧,故意把自己灌醉。借酒消愁愁更愁,回到住处,彻夜难眠。我对表妹愈加思念,此后也不再去郊外看望她。
后来,我听说费劳孙先生准备放弃基督寺的小学,到中维塞司一个大一点的小学去教书,因为那里的收入能多些。我马上想到一个问题:“他这么做,难道是为了养活2口人、淑也要跟着他去?不,不,淑应该是属于我的。我要去问问她,你到底爱不爱我?”
一个昏暗愁苦的深夜,我喝的醉薰薰的,回到住地却没有上楼,而是像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孩一样,向2英里外的伦姆顿小学奔去,我要去找那个感情上唯一可以投奔的人。
午夜,我到了淑的寓所。那天我喝的太多了,淑一直忙乱着,着急着,直到照顾我安睡,然后她上了楼。上楼前,她亲切地说:“裘德,不许你以后再去喝酒,我不想让你这样糟蹋自己。不要胡思乱想,好好睡一晚,明早我下楼给你预备早餐。”
“亲爱的人,难道你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来吗?难道你没有感到我的心吗?如果你能爱我,我就不会这么糟蹋自己。”当时,我想这样说,却没有说出口。
第二天清晨,天一亮,我就偷偷逃回了基督寺,并对昨晚的行为后悔不已。“淑一定见到了我酒后的丑像。我这是做的什么事?”
回到基督寺,我马上辞职,收拾衣物和干活儿的工具,步行20英里,向玛格丽伦归去,因为我觉得我的事业和爱情都失败了。我要回到玛格丽伦,回到老姑太太家。虽然她不喜欢我,但她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提供了唯一可以最后依靠的家。就这样,我上大学的梦想也化为泡影。
(四)在梅勒寨
圣诞节,淑突然来了一封信,说她参加皇后奖学金竞赛,考上了梅勒寨师范学院,现在刚入学。等过几年毕业后,即可正式从事教育工作。
这封信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我决定等春暖花开之后,也到梅勒寨去,一边找活儿赚钱,一边打算进梅勒寨的神学院学习,将来做一位乡村牧师。因为玛格丽伦的副牧师劝告我说:“如果你非想进教会,做一番事业不可,那你可采用考试鉴定的办法做神职人员,为什么非要通过上大学而取得资格呢?”
那天,我们聊了许多,他的话点醒了我。我以前一直梦想着当一名牧师甚至是主教。其实,这个想法并非是发自内心向善而去宣扬圣教,完全是为了自己能飞黄腾达,那只不过是个人的野心被着一层宗教的外衣罢了。如今,我觉得做一个奔走于偏僻乡村的穷牧师,倒是比基督寺那些高高在上的主教更高尚可敬,也许这叫真正为上帝服务。
淑听说我的计划后,马上又来了一封信。“表哥,在梅勒寨,我一个人也不认识,非常孤独。你不要等几个月,为什么不能现在就来?我后悔来这儿上学了,学校管的太严。我们平时都在上课,除非周末,否则你很难见到我。”
梅勒寨位于中维塞司,也是我的出生地。一个清冷的冬日的午后,我怀着满心的期待来到了梅勒寨。然而,迎接我的却是当头一棒。
淑说,她已经和费劳孙先生订了婚,答应2年后嫁给他。这次她来梅勒寨上学,就是费劳孙先生的主意。等她取得教师资格后,准备到沙氏屯的学校教书。沙氏屯是费劳孙先生的家乡,他刚在那里的小学落下脚。
听到这个消息,我难过到了极点。我不知道表妹为什么会爱上费劳孙先生,还和他订了婚。难道是因为那晚我醉酒去了她那儿,才一下促成了她订婚的行动?
很快,我在梅勒寨找到了石匠活儿,并租寓所住下,房租占了工资的很大比例。我又开始重新学习神学知识,以便将来能当一名乡村牧师。
梅勒寨师范学院管的非常严,我和淑只有周末才能见面。有一天,我们一起外出旅游,误了返程的火车,淑周日晚上没能回到宿舍,第二天清晨才赶回学校。为此,学校把她关在一个单人间,不准出去,不准上课,准备惩罚一周。淑是受不了约束的人,第二天晚上她竟然从后窗逃走,校舍后面是一条深度齐肩的大河。她浮着河水逃出学校,到我的住处呆了一晚,弄得我整夜没能睡觉,忙着为她烘烤衣服。第二天,她离开梅勒寨,到沙氏屯的一个朋友家暂住。
很快,学校开除了淑,外面谣言四起。有人说,我是淑的男朋友,因为我们经常约会。还有人说,我们并不是什么表兄妹关系,社会上出问题的青年哪个不是打着表兄妹的幌子谈情说爱!还有人说,那个年龄很大的费劳孙先生,才是淑要嫁的人,因为他也常来见淑。
面对风言风语,淑觉得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她生了病,我特意去沙氏屯看望她。就是在那一天,我告诉她说我曾有一个妻子,虽然我们分开了许多年,但从法律上说我还是艾拉白拉的丈夫。淑哭了,一个劲儿问我:“艾拉白拉比我漂亮吗?她真的比我漂亮吗?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3周后,淑嫁给了费劳孙先生,婚礼是在梅勒寨举办的。她这么做,也许是为了惩罚我,因为我对她隐瞒了真情;也许是为了消除外面的谣言,履行她对费劳孙先生的承诺。我只能这样猜想,因为她从没说过原因。
最残忍的一件事是,淑还要求我作她的主婚人,因为她说我是她身边唯一结过婚且有资格主婚的亲戚。就这样,我亲自为自己所爱的人作了婚礼的证人,亲自看着她投入一个比她大20多岁的男人的怀抱。她惩罚了我!
她跟着自己的丈夫走了。走之前,她没有新娘的喜悦之情,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嘴角忽然开启,似乎想说什么,但又合上了。
自从表妹离开后,我的生活变得空空荡荡、毫无着落。在外面干活儿时,老听见有人叫我的名字,然而我再也找不到表妹的身影。晚上收工回到家,我急忙问楼下的门卫,“有人来找过我吗?”对方摇了摇头。深夜,我在半梦半醒间仿佛看到了淑和自己的丈夫如何幸福地在伦敦度蜜月……
我一直以为,淑不会跟着费劳孙先生走的,她会突然改变主意,跑回来,跑到我的身边,轻轻地,轻轻地叫一声:“表哥,我回来了。”然而,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永远失去了淑。
几天后,寡妇艾德林太太来电报说:“老姑太太病危,速归!”。于是我急匆匆往玛格丽伦赶,途中给淑去了一封信,问她是不是愿意趁老人家还活着的时候,见她最后一面。我的火车要途径基督寺,如果她想回来,晚上我们可以在阿尔夫锐屯的火车站碰头,然后一起回玛格丽伦。我不知道她会不会回来,此刻她结婚已经1周了。
当天下午,我来到了基督寺,准备过几个小时在阿尔夫锐屯与表妹会合,我是按她会回来准备的。因为时间尚早,所以我进了一家酒馆充饥,不曾想遇到了一个女人,从而改变了我的计划。
她是酒店的服务员,正热情地招待着顾客。当她接过客人递过的钱时,对方悄悄地拉住了她的手不放。她没有反对,而是大方地打情骂俏。这个轻浮的女人就是艾拉白拉-我的妻子。她不是远在澳洲吗,怎么会出现在这儿?
艾拉白拉也认出了我。“哟!原来是你呀!裘德,你没上大学?还没当牧师?还跟从前一样?我只当你几年前就埋在土里啦!”之后,她又说:“3个月前,我从澳洲回来,在这里应聘当服务员快6周了。在悉尼,我和一个旅馆老板结了婚。他喜欢我,我在那边过得和任何结过婚的夫妇一样有头有脸,不像在这儿。裘德,你还一个人过?多么不容易!不过,从法律上说我还是你的妻子,我们为什么不找个地方好好聊聊。”
就这样,我没有去车站接淑,而是答应了艾拉白拉,和她特意坐车到了附近的奥尔布里坎,在宾馆过了一夜。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是为了发泄失去淑之后心中积压的郁闷与苦痛。
第二天早晨9:30,我刚返回基督寺的火车站,就遇到了表妹。她急切地说:“谢天谢地,终于找到你了!我昨晚到了阿尔夫锐屯,见没人来接我,于是一个人回到了玛格丽伦。昨晚,我一夜都没睡,生怕你出事。我知道,因为我结了婚,你又会去借酒消愁,像上次你因为上不了大学而喝醉一样。以后不许你这样无缘无故惹我担心了。我怕你再胡闹,所以天一亮就出门来找你。“
我们一起回到了玛格丽伦。老姑太太似乎很喜欢淑,她的病刚好些,就对淑说:“咱们这个家族,没有一个不是结了婚又后悔的。你这傻孩子,跟我学呀,为什么要结婚呢!再说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男人,你为什么偏偏要嫁给那个教书匠费劳孙先生?你看上了他哪一样?我想问的是,你到底爱不爱他?那个人我记得很清楚,他对人很客气。不过,天哪!他说不定哪儿,反正总是叫心思细腻的女人受不了!我当初就应该说的,他就是那种人。我这阵儿不必多说了,因为你心里比我还要清楚。”
淑跑出屋子,哭了,哭的很伤心。她告诉我:“老姑太太说的一点儿不假!”
老姑太太的危险已经过去,淑当晚要赶回沙氏屯。我提出送她去火车站,还说准备下周去看望她。淑紧张地说:“先别价,裘德,你还不到去看我的时候哪!因为我觉得你这阵儿心情不大好。”
数天后,艾拉白拉来了一封长信,说她这次从澳洲回来,是因为和那个丈夫闹了别扭。“不过,他现在已经赶回伦敦来找我了,还要我帮着他开办酒店。那是一笔大买卖,将来收入还会加倍。我希望你不要来破坏我的幸福,因为我有机会过得好一些,体面一些。”
我答应了艾拉白拉。之后,我又回到梅勒寨,重操石匠旧业。同时像发疯一般继续用功学习,瞄准当一个乡村牧师的目标而努力。
(五)在沙氏屯
沙氏屯位于中维塞司,离梅勒寨12.5英里。这个镇子座落在垂直的山崖上,自来风景如画,且位置独一无二。曾因为爱德华国王的墓迁移此地,沙氏屯的名声高起来,还远播至英国以外。淑嫁给费劳孙先生后,就生活在这里。沙氏屯小学是一个男女合校,费劳孙先生教男生,淑负责教女生。
有一天,淑给我来了一封信,首先道歉说:“上次我居然不让你来看我,简直太可怕,太无耻了。本周日坐11:45的火车来好啦,13:30我们一起吃饭。”
等我到了沙氏屯,才知道费劳孙先生没在家,他到沙峙津开会去了。那天,淑的心情非常好,她说:“我们家就在学校对面,租的房子又古老又阴惨。咱们就在学校呆着吧,不要到家里去,好不好?”
那个下午,我们一边品茶,一边谈论圣经,还一起弹了钢琴。傍晚分手时,淑说她虽然结了婚,却是一个孤孤零零的人,让我下周还来看她,下次要到家里来看她。
等我来到车站时,发现驿车已经开走,只能赶最末一班车回梅勒寨。于是我又偷偷返回到淑的住处,从窗外默默地看着她。只见她从木盒里拿出一张相片,使劲儿往胸前一挤,最后又把它放回原处,满目泪水。我知道,照片里的那个人是谁。
“淑,你已经结婚快50天了,你幸福吗?你真的开心快活吗?”当我满怀泪水坐上返程车时,不住地想着这个问题。
复活节后,老姑太太突然病逝,葬礼定在了周五。我回到玛格丽伦,安排好一切后,来到村外那熟悉的草坡上提前等待着。终于,一个优雅轻灵的身影出现在远方。她正姗姗而来,她就是我盼望已久的表妹,她是回家参加葬礼的。
葬礼结束当天,淑并没有回沙氏屯,而是在玛格丽伦住了一晚。那晚,我怎么也睡不着,我想淑在艾德林太太家也一定是彻夜难眠!
第二天,我送她到阿尔夫锐屯坐火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流着泪。分手时,她突然扭身跑回来,一下子扑在我的怀里,放声大哭。紧接着,我们吻在了一起。我一直都知道,淑是爱着我的,她正在为自己当初轻率地嫁给别人而心痛后悔……可是,可是,我又怎么能指责她呢?
从此,我们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六)在奥尔布里坎和别的地方
淑回家不久,便向费劳孙先生坦白了实情。 “我想离开你,和裘德一块儿过。如果你不同意,那么能答应我的另一种要求吗?请允许我和你在家里分居?”费劳孙先生同意后者。
有一天深夜,他忘记双方的约定,进了卧室。淑如同草丛中被人惊醒的小兔子一般,飞身跃起,跳窗而出,幸而她们住的是一楼,她没有摔死,只是受了轻伤。从这件事里,费劳孙先生知道,如果他不给可怜的淑以自由,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罪恶。为什么不该答应淑的请求呢?
第二天,费劳孙先生去了4.5英里外的莱顿村,想和老友吉令恩先生说说自己的苦恼和决定。“她可以离开我,愿意跟谁就跟谁,我绝对地同意,无条件地同意。我来就是和你商量这件事的,其实也是宣布我的决定的,希望在学校里你能理解我。”
吉令恩先生听后大惊,提醒说:“先生,你要是这么办了,会毁了你的事业和声誉,想想大家会怎么评论你?”
当吉令恩目送好友离开时,心里感叹道:“恐怕费劳孙的脑筋错乱了,千不能让她走啊!应该揍她一顿,问问她还胡思乱想不!这就是我的意见。”
几天后,表妹来到我的身边,她还捎来费劳孙先生的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裘德,你得好好地、温柔地待她。我知道你爱她,但爱有时候也会很残酷。你们俩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在我和她共同生活的那个短短的期间,你就是一人影影绰绰的第三者。我再说一遍,你要好好待她。”
很快,人们就发现了费劳孙先生的家庭问题。大家议论纷纷,说淑有了外遇,背着丈夫与人私奔了。紧接着,学校要求费劳孙先生主动辞职。他拒理力争,认为自己并没有错,而且这是家庭私事,和学校有什么关系?校方认为,费劳孙先生的做法和观念不合时宜,有失体统,他不配为人师表,恐怕将来还会把学生们带坏。就这样,他被学校开除。
费劳孙先生没有想到会有这个结果,他病倒了。淑回去看望了自己的丈夫,因为她收到了吉令恩先生的来信。等淑发现丈夫的病并没有那么严重,要离开时,费劳孙先生躺在床上,不住地呼唤着:“淑,你不能不走吗?你不能留下来吗?……”
那次,淑是背着我回家的,我后来才知道。接下来,让我说说淑来到我身边的情况。我和表妹没有留在梅勒寨,而是到了另外一个镇子奥尔布里坎,租房住下来。因为梅勒寨有许多熟人,我们害怕听到那些风言风语。我们的日子过得还算平静。
第2年春天,费劳孙先生又做出一个重大的举动,他和淑办理了离婚手续。“既然要答应给淑自由,为什么还要那个法律上的约束,不彻底给她自由呢?”这就是费劳孙先生的观点。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他能这么做,该是有多大的心胸,思想又是多么的超前进步啊!要知道,在当时是没有任何一个丈夫会这么做的。
不久,我学习费劳孙先生的做法,与艾拉白拉也办法了离婚手续。这样,我们各方就可以没有任何牵制,各过各的生活了。然而,正当我和淑准备开创新生活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意外的消息。
艾拉白拉来信说:“裘德,我们有一个男孩,是我们分开8个月后出生的。孩子一直在澳洲,由我父母抚养着。现在他由一个熟人带着上了船,快回英国了。我现在忙着酒店的经营,没有时间照顾他,再说那种环境也不适宜孩子。我请你收留他,他过几天就到。这件事,我不想让我的丈夫知道。”
我担心淑不会同意,然而淑接受了,还高兴地说:“等那孩子来了,我就要负起做母亲的责任,我们需要好好地待他。”
我的儿子名叫时光老人,我不知道艾拉白拉为什么要给他起这个名字,不过他长得很苍老、沉静。我们把孩子安排上学没几天,他就在学校听到了许多闲话。有人说,淑不是他的亲妈;还有人说,大家嘴里称呼淑为范立太太,但心里觉得我们的关系不正当,违反了礼法。一句话,总是有一股邪气向我们身边压来。
的确,我们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压力。我接到一笔修理教堂的活儿,正在施工途中被迫交出,转给了别人。因为来教堂的人说我们违反了基督的“十诫”,不配来教堂做这么神圣的活儿。紧接着,在我以前参加的民间宗教性团体-“公匠进修互助社”里,有人觉得我和淑的婚姻不合道德,我不配当委员,于是被迫辞职。总之,奥尔布里坎已经不是我们的容身之地。
我们把家具卖掉,准备搬到其它地方。那些家具全是老姑姑太太留下来的,有的是上百年的古董级家具,也只得减价出售。淑养的2只鸽子被一个屠宰工买走,那可是淑最心爱的寄托呀!想到它们很快就会被屠杀,淑路过买主的房子时,偷偷打开笼子,放走了那2个可怜的生灵。她哭着告诉了我这一切,然后我们一家人奔上离开奥尔布里坎的路。
此后,不论我们搬家到哪里,都遇到了同样的境遇,因而一直过着在各地奔波、迁徙的日子,不断地换地方。有一件事我要说说,6月,司陶童山镇举办农业展览会期间,我带着淑和儿子去游览。但我不知道,艾拉白拉和丈夫卡特莱也来了,她远远看到我们一家三口那么快活亲密,非常地忌妒,他后悔当初离开了我。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我们会对她不想要的儿子那么体贴入微,母爱的天性又让她生出无名的仇恨来。当时,我不知道这些,也并不知道艾拉白拉开始有了歹念。
3年后,我们辗转来到肯尼特桥。这里位于我童年的生活地-玛格丽伦南12英里。当时,淑已经为我生了2个孩子,第3个孩子也即将面世。可是,我患上一场大病,数月卧床,不能出门干活儿挣钱。于是,我们请艾德林太太来帮助照管孩子们,她就是曾经照顾老姑太太到临终的那位寡妇。淑每天外出卖蛋糕,以小小的生意来支撑这个家。蛋糕很畅销,因为我小时候从老姑姑太太那里学会了做面包,我和淑把它们设计成基督寺的建筑样式,美其名曰“基督寺糕”。
肯尼特桥一年一度的春季庙会开始了,市场上热闹非凡。可惜我帮不了淑,只能由她一个人出门摆摊售卖蛋糕。就在庙会这一天,一个不该出现的人出现了,一场危机正向我们袭来。
艾拉白拉出现在淑的蛋糕摊前。她说,6个月前,她的丈夫卡特莱先生突然病逝。如今,她又回到了阿尔夫锐屯,还信了基督,和从前的女友安妮住在一起。安妮就是曾经教艾拉白拉如何把我骗到手的姑娘。现在她也离婚了,所以这对老友成了同病相怜的一对。
艾拉白拉对安妮说:“淑有什么权利拥有裘德!她没有资格那么去爱他,她也没有资格去爱我的孩子!如今,我孤身一人,过得凄惨悲戚,基督怎么能解决我的幸福!我宁可放弃基督的福音,也要把裘徳再弄回来。”由此,一场由忌恨而生的阴谋开始秘密生起。
事有凑巧,艾拉白拉从肯尼特桥返回阿尔夫锐屯时,半路上遇到了费劳孙先生。这位令人可敬又同情的小学老师,如今日子过得风雨零落。自从他同意淑离家后,迫于社会压力和人们的风言风语,没有什么学校敢聘用他教书,他的事业和家庭骤然败落。他不得不回到原先的玛格丽伦小学,在老校长的同情相助下,重操旧业。
艾拉白拉是有心计的。她既然有了想破坏我和淑的生活的愿望,就想从费劳孙先生这里突破。她对那位老师说了一番很有力量的话:
“费劳孙先生,您教过的学生实在是太多了。裘德是您的学生,但他把您的女人弄走了。我也是您的学生,只不过当初我还是一个小姑娘,您大概不记得了。我想说的是,我曾经是他的妻子,如今我的境遇和你一样,都成了受害者。你因为淑,教书的事业丢了,收入也没了,弄的一败涂地。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因为你放她走造成的吗?那种办法简直太糊涂了,你把事做错了,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只有你一个人没能看清。我是做女人的,知道如何对付我们这些胡思乱想、好巴高望远的女人们,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放她走,严管一阵子她就软化了。用链子锁起来,她反叛的脾气就改了,会变得服服贴贴。要制约女人,没有比紧紧地拘束和心肠狠毒的监工有效的了!”
“快不要这么说了,我也同情你的遭遇。我丢掉妻子,给我带来不止一方面的损失,但我还会坚持下去。我深深地坚信,我所采取的办法是完全正当、完全公道、完全合乎道德的。淑应该有她的自由!”说完,费劳孙先生离开了,但他的胸脯开始一颤一抖,不能像以前那样平静。
(七)重回基督寺
每年6月,基督寺的学院都有一场盛大的活动。那是为了纪念学院的创始人和捐助人,颁发名誉教授奖。期间,还有游行庆祝活动。大街上挤的水泄不通,天正下着雨。
在这个隆重的节日当天,我带着淑、时光老人,还有2个小孩,一家人回到了基督寺。
以前,我们在各地流浪、迁徙生活,无论熟悉还是不熟悉的地方,我们的生活都不能平静,总是受到环境的排斥和人们的冷待。既然到哪里都一样,那么搬回熟悉的基督寺,又有什么关系?怕别人认识,说闲话,难道不就是因为我们太敏感、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了吗?这就是我们决定重返基督寺的理由。
“进基督寺的学院上大学,是我从11岁起就有的梦想,如今我奋斗了几十年也没有进入它的大门,也没能成为它的儿女。是因为我的知识不够吗?不,我想,是因为我贫穷。”在看热闹的人群中,我就是这样对从前认识的那些石匠、工友们说的。不管他们理不理解,我像一个演讲的学者一样,高声对他们演说着。
淑一个劲儿地催促我该离开了,不要说了,不要看纪念活动了,孩子们都累了,我们该找住的地方了。可是,我就是要说,就是要把心中的怒气发泄出来,让大家知道知道我的梦想失败的原因。
结果,等纪念活动结束,天已近黄昏,我们误了订宾馆的时机。最后,拖家带口找了4-5家宾馆才算住下,却没能住在一起。淑和孩子们住在了学院后面的一个小胡同里,我一个人住在了另一家宾馆里。我们只能暂住一天,因为房间已经提前订出去,第二天我们就得搬走。明天我们需要马上找一个合适的公寓租房长住。这就是我们的计划。
第一天回到基督寺,我们就不顺利。其实,它正是一场可怕的灾难的先兆。
当天晚上,时光老人问了淑一连串问题,都是他这个年龄不该问的问题。“妈妈,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这么艰难?您说是因为孩子太多了,可是您为什么肚子里又要生出一个孩子呢?您说,您也决定不了这个,可到底是谁在决定着一个孩子的命运呢?假如没有这么多孩子,您和爸爸就会幸福,是不是这样?"
淑安慰道:“孩子,快不要问了。等我们明天找到住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生活原本艰难。哦,这是大人们讨论是问题。快早点睡觉吧!和弟弟妹妹们一起睡觉吧,我的好孩子!”
第二天清晨,淑起的很早,乘几个孩子还没有醒来,她来到我住的宾馆。我们准备一起买好早餐,收拾东西,回到孩子们身边,然后尽快打听新的住处。然而,等我们回到宾馆,打开房门后,眼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我们的3个孩子全部上吊而死。
凶手就是时光老人,他先把2个弟妹吊死,然后自己登上凳子,也吊在了门后的壁钩上……也许,他昨晚问淑那些奇怪的问题时,就已经产生了不好的念头;也许,时光老人这么做,是为了我和淑的幸福,也是为了让几个孩子都能得到解脱。也许,这就是他的理由,因为他小小年纪已经看到了生活的苦难。
人世间有再大的打击,对我和淑来说,也没有此刻的打击大。淑悲痛欲绝,瞬间病倒,腹中的胎儿也早产而亡……不要以为灾难就此结束,它们才刚刚开始,后面等待我的是更大的不幸。
紧接着,淑作出一个无法改变的决定。“裘徳,我要回到费劳孙先生身边。因为我觉得发生这一切全是我的错,我不该对时光老人讲那些话,我才是害死孩子们的凶手。我是一个坏女人,当年不该离家出走,我毁了你的前程,也害了费劳孙先生,更害了孩子们,这都是上帝在惩罚我。”
淑过去那种乐观刚毅、热情独立的人格会突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没有想到,她会向上帝忏悔,向这个世俗的社会低头与屈服。
费劳孙先生从艾拉白拉口中得知了这个消息,马上来了一封信。“淑,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我都原谅你,其实我从来都是等着你回家的。”
就这样,淑离开我,重新回到原先的丈夫身边,我第二次失去了所爱的人。我每天浑浑噩噩,无助失意,不知道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
紧接着,艾拉白拉出现,她像我们初恋时一样温柔体贴,乘我醉酒之机,骗我与她复婚。她的阴谋得逞了,她把我又弄了回来!
然而,我又怎能忘记淑呢?我的灵魂是属于她的,其实她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属于我?我躺在床上,神情恍惚,一刻都无法安宁,时时在惦记着淑,不知道她回到丈夫身边到底怎么样了?
有一天,我求艾拉白拉替我给表妹写封信,但她并没有这样做。她在后悔,不但后悔与我复婚,而且认为我成了她的一个拖累和负担。因为我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不能外出赚钱、不能下地行走的病人、废人。这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于是她把我扔在家,每天到外面与一个民间医生鬼混快活。
几个月过去了,一直没有淑的消息,我受不了了。我的病情在加重,我感觉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有一天,我挣扎着下了床,出了门,向玛格丽伦小学而去。
我要去见见淑,问问她是不是过得幸福?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病的不轻?我要告诉表妹,我如今只有一个愿望:最后看她一眼。之后,我再也不会去打扰她的生活!
那是一个落雨的午后,我拖着虚脱的身躯,终于蹒跚到玛格丽伦,回到我童年熟悉的乡村。我见到了淑,见到了我最亲爱的人。她瘦了好多,她什么也没有说,她只是静静地望着我,不让我靠近她,因为她是“费劳孙太太”。
“淑,我来就是为了能看你最后一眼。请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我很好,一切都很好!能最后见你一面,我己经满足。不要担心,我以后再也不会来打搅你,亲爱的人,我保证做到。请我最后拥抱你一次吧,好不好?然后我就走!”
她答应了。然后,她头也不敢回,匆匆向玛格丽伦小学里那个家奔去…,…
我也一样,没有头回,而是匆匆向玛格丽伦村外走去,我来到了10多岁起就经常遥望基督寺的那个小山丘上……
冷风吹过,雨开始大起来,四野一片沉寂。我小时候为农夫赶鸟的那块土地,在雨中苍苍茫茫。就是在那块土地里我还被人打了屁股,也发下誓言长大了一定要离开玛格丽伦,去基督寺实现我的梦想;远处我曾经和艾拉白拉住过的婚房仍然依稀可见,它让我是那么的憎恨;远处我曾经多么次等待着表妹、接送她去阿尔夫锐屯火车站的乡间小路,尘濛尘濛,依稀如旧,它又是让我那般的留恋,然而这里再也没有了那个如小鸟一样轻盈优雅的身姿向我走来,迎着我微笑……淑,我的亲爱的人,你知道吗?因为我最后见了你一面,最后一次拥抱了你,我非常满足。此外,我已不再有其它任何的企盼与遗憾!
大雨倾盆而下,浇湿了我的头、我的臂、我的背、我的双腿。我没有打开雨伞,只是任由它们吹着打着,就那么们吹着打着,我不在乎……淑,你知道吗?我很快就要死了,我的病已经无望!其实,我来是和你作最后的永别的,可我又怎么敢告诉你这一点呢?
冷风袭来,大雨滂沱,大地寂寥无垠,我的心是如此的坚定,我的亲爱的人,保重……
这就是我的故事。至于后面的结局如何,英国作家哈代为我作了最好的安排,答案就在他的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里。
二、哈代的一生
前面,我们以主人公裘德的口吻,讲述了小说的故事情节。接下来,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哈代的一生。
1840年6月2日,哈代出生于英国西南多塞特郡一个贫穷的石匠家庭。哈代出生时,他的母亲难产,医生以为哈代活不了了,就把婴儿丢在了身旁的篮子里,忙着去救产妇。直到医生发现这个虚弱的小婴儿竟然还活着时,才把他从篮子中抱出来。因此,哈代长大后一直体弱多病。
哈代的父亲是一位技术精湛的砖瓦匠,哈代从父亲身上继承了三个优点:第一是不怕吃苦,坚忍不拔。16岁中学毕业后,哈代回到家乡。因家境贫寒,在当地一位建筑师手下当了学徒,子承父业,进入建筑行业,从事教堂修复工作。第二、终生喜爱音乐。哈代的父亲小提琴拉得很好,还是教区唱诗班的成员。哈代4岁时,父亲送给他一架小手风琴,他很快就学会弹奏上百首乡村舞曲。第三、喜用望远镜眺望远方。父亲的这个嗜好完全遗传给了儿子,成了哈代终生的习惯。乡间的泥土、浓雾、山峦、河谷、荒原、树木奇怪的形状、小动物们、绞刑场面,都成了哈代观察的对象。因而,他的小说充满了田园诗意和乡土特色。
哈代是家里的长子。他的母亲做过女佣,爱读书,尤喜但丁的《神曲》,常为子女们讲民间故事,使哈代从小就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中学期间,哈代就已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喜欢上写作。
22岁,哈代离开家乡,独自外出谋生,在伦敦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做助手。在此期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34岁,与爱玛结婚,同年长篇小说《远离尘嚣》出版,哈代一举成名。从此,他放弃建筑行业,转行做了一名职业作家。
51岁时,《德伯家的苔丝》(1891)出版,因为书中16岁的女主角苔丝怀有私生子,而作者公开宣称她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引起轩然大波,使哈代成为当时英国最受关注的作家。
55岁时,《无名的裘德》问世,招来上流社会和保守教派更加强烈的攻击。因为书中有裘德与表妹相爱同居的情节,触犯了礼俗,为世不容。为此,哈代被迫停止写小说,转向诗歌创作。千万不要以为当时来自社会的压力对哈代继续写下去影响不大。想想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的例子,他不就是为了维护哥白尼的“日心学说”而被活活烧死的吗?当时宗教皇权占主导地位,教会视之为异端邪说,直到后世才承认“日心说”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
晚年,哈代的名气走向高峰。70岁,获国王颁发的国家功勋勋章,文学成就奖、多切斯特尊他为荣誉市民。国王威尔士还曾亲自登门拜访。
哈代故居1928年1月11日,哈代在家乡去世,享年88岁。身后留下20多部长篇小说、40多篇短篇小说、诗集8部共918首。此外,还有长篇史诗剧三部曲《列王》、以“维塞司故事”为总名的其他作品、日记、书信、回忆录。
三、小说的艺术特色
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第一类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第二类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第三类精于结构的小说。其中,性格与环境的小说最为世人喜爱,又以《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最富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哲理。《无名的裘德》主要有如下特色:
(一)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活真切。
小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物,却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裘德
11岁时父母双亡,寄居在老姑太太家。他勤奋好学,不怕吃苦,不甘平庸,以小学老师费劳孙先生为榜样,立志上大学,进入令人羡慕的教会,以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为此,他白天从事繁重的石匠活儿,晚上坚持自学苦读。裘德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为社会等级和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让他无法敲开大学和教会的大门。他也想过花钱买牧师的资格,但那需要他不吃不喝、奋斗15年才能赚够那笔钱。金钱门坎又把裘徳挡在了外面。除了事业上的失败,他的爱情也遭遇不幸。年轻时因为偷吃禁果而与一位屠户的女儿艾拉白拉结婚,因三观不合,二人分手。之后,裘德与表妹淑相爱,并同居。迫于社会压力,尤其是三个孩子死去,淑重新回到了丈夫身边。裘德醉酒后,被艾拉白拉诱逼而复婚。最后裘德病重而亡,年仅30多岁就离开了尘世,不能不说不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这就是裘德的一生。
2、淑(裘德的表妹)
她的人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结婚前,淑热情奔放、乐观向上、思想开放,与裘德心有灵犀,对未来充满了理想和活力。她从小就不喜欢受约束,属于时代进步青年。(2)结婚后,发现自己真爱的人是裘德,而不是丈夫费劳逊先生,于是陷入痛苦与悔恨之中。(3)离家出走,虽然受到来自社会的风言风言,但她与表哥相儒以沫,尽心抚育几个孩子,外出卖蛋糕谋生,显出贤妻良母的风范。(4)重新回到丈夫身边,3个孩子的死亡,让淑彻底绝望,放弃了对幸福婚姻的追求和对传统世俗的抗争。前后判若两人,成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3、费劳孙先生(裘德的小学老师、淑的丈夫)
知识渊博,待人和蔼真诚。30多岁时,为了实现梦想,费劳孙先生辞去玛格丽伦小学教师的工作,去基督寺打拼。没有想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并没有上大学,进教会,还是一个小学教师。在梦想与现实矛盾之下,他放弃自己的雄心壮志,转而研究古物,这是多么的无奈之举。他知道淑爱着裘徳,于是同意妻子离家出走,还主动办了离婚手续。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淑的行为是不合礼法、大逆不道的,而费劳逊先生又纵容了妻子。因此,他很快被学校开除,造成事业、声誉、家庭生活的失败。但从情理和社会发展的眼光衡量,费劳逊先生的人格十分高尚,其做法也是进步超前的,值得赞扬。
4、艾拉白拉(裘德的前妻)
艾拉白拉的婚姻经历了三个阶段:(1)诱骗裘德结婚。裘德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石匠,艾拉白拉看中裘德什么呢?我想,她一定是看中了裘德吃苦上进的品质、不甘平凡的精神和丰富的学识,还是一个手艺人。在乡人的赞誉声中,她觉得裘德将来会大有出息,会给她带给人生的翻转。因此,通过诱骗与裘德结婚。婚后,发现裘德只是一个穷石匠后,毅然离开丈夫,远赴澳洲。(2)与卡特莱的婚姻。艾拉白拉嫁给商人卡特莱没几年,后夫病逝。当她看到淑和裘德恩爱无比的场面,还有她不想要的儿子被淑百般呵护爱戴后,心生妒忌,决定把裘德重新抢回来。(3)和裘德复婚。艾拉白拉的计谋得逞了,她重新得到了裘德,可她万万没想到裘德的身体会每况愈下。她不但没能得到任何好处,反而背上一个包袱,让自己成了一个照顾病人的护士。她知道裘德的痛心之处吗?完全知道。她会担起做妻子的责任、死心塌地照料裘德一生吗?不会。她选择了把裘德扔在家里,自己与那个乡村医生(卖假药的江湖郎中)鬼混。
由此可见,艾拉白拉是工于心计,也有手腕的。她在江湖闯荡多年,结婚前就曾在城市的酒吧当过侍女,属于见过世面的女人。她粗俗自私现实,追求的完全是物质享受和肉体上的享乐。所谓夫妻在精神上的情投意合、真爱到永远,在她眼里一文不值。就连儿子时光老人的葬礼,她都没来参加,没有为自己的孩子流过一滴眼泪。也许,时光老人的死,反而让她觉得丢掉了另一个包袱。这就是一位母亲、一位低俗妻子的形象。哈代的小说虽然发表在几百年前,时代在变化,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对照,亘古未变。
5、祝西拉·范立(老姑太太)
老姑太太性情古怪,一辈子没有成家,因为她害怕自己的婚姻像家族传说中一样遭来灾难。面包店生意不错,但她总是一肚子苦水。从她对待小裘徳的态度,还有她花几个英镑,买了一匹瘦马和一辆旧车以便送面包,反映出老姑太太是一位吝蔷又缺乏温情的女人。裘徳第一次被艾拉白拉骗婚,固然与19岁的裘徳缺乏人生阅历、心智还没有成熟有关,也许还与老姑太太对孤儿裘徳不管不顾、缺乏关爱教导有关。试想,假如她对裘徳与艾拉白拉的交往及时给予提醒,也许裘徳的人生还会有另外的结果。这正如裘徳一再后悔,“我为什么不早点来基督寺,在认识艾拉白拉之前,先见到表妹啊!”这也许就是命运对裘德的捉弄。
对裘徳与淑的交往,这位老姑太太反而一再担心,反复劝告裘德不要超出亲戚的范围。然而,一对心有灵犀、魂灵相通的少男少女,面对一团不用言语却早已暗中燃起的真爱之火,老姑太太的告诫又怎么能阻挡的了呢?
6、寡妇艾德林太太(老姑太太的邻居)
在小说里,艾德林太太一共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老姑太太活着时,她一直受雇照顾这位性情古怪的老处女。她对无依无靠的裘徳是充满关心与同情的。第二次是裘德生病期间,艾德林太太来梅勒寨帮助淑照管3个孩子。她也是热切希望裘德和淑尽快结婚的,这与老姑太太的看法截然相反。第三次是淑回到玛格丽伦,准备与费劳孙先生复婚时,艾德林太太一声长叹。“淑,你怎么会回来呢?费劳孙先生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打算秘密与你复婚,这全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呀!那样,你让裘德怎么办?”可见,这位寡妇是一位多么善良、纯朴、真诚,又企盼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慈怀老人。
在哈代的小说里,人物形象为什么会如此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记?其实,裘德的经历正是作家本人经历的缩影。哈代青年时代,一直梦想着上大学,将来做一名牧师。但事与愿违,一位富有文学才华的青年,却当了一个靠出苦力赚钱谋生的石匠,整天与泥水打交道。另外,据说他年轻时曾经苦恋过自己的表妹特莱芬娜。正是这些真实的人生经历,为哈代的创作提供了生活原型,因而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试想,假如没有这些经历作基础,小说又怎么能写的如此真切感人、击打人的心扉呢?
2、故事情节简单,但对爱情和婚姻作了深度思考。
在小说里,爱情占了绝对的篇幅,核心主线是裘德和表妹痛苦的相爱经历,因为二人均成过家,故引起了4个人的婚姻纠葛。
(1)裘德和艾拉白拉:结婚(裘德第一次被艾拉白拉诱骗结婚)-离婚(艾拉白拉率先抛弃裘德,远赴澳洲)-复婚(艾拉白拉施计,再次与裘德复婚)。
(2)淑和裘德:相爱(双方未公开表明,却心有所依)-同居(淑离开丈夫,来到裘德身边)-决别(淑向世俗低头,重新回到丈夫身边)。
通过上面的情节变化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哈代在字里行间讨论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婚姻、以及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有人说,婚姻分为四种:有人为了物质、有人为了外貌、有人为权力和地位、有人为了真爱。
(1)艾拉白拉的爱情观,很明显就是巴高望远,为了物质享受。只要能吃香的喝辣的,都可以结婚。
(2)费劳孙先生为什么要娶比他小20多岁的淑为妻?也许是为了淑的外貌和才学。然而,他忘了没有真爱的婚姻是靠不住的,这也是淑婚后不久便发现真相、要求离开丈夫的根源。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大卫的老师斯特朗博士,学富五车,40多岁,他的夫人安妮只有21岁,二者的年龄相差悬殊。安妮是博士朋友家的女儿,他是看着安妮出生和长大的。安妮的父亲去逝后,博士经常来照顾这个家庭。后来,为了不受贫穷困绕,安妮的母亲把女儿下嫁给博士。其实,安妮心里爱着的是自己的表哥。婚后,安妮虽然生活幸福,但博士仍时不时地怀疑安妮还爱着自己的表哥,他的心灵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困扰与折磨。这就是没有真爱作基础,给婚姻带给的阴影。
包括哈代的小说《还乡》中,游苔莎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想尽办法嫁给在伦敦当钻石店经理的克林。当婚后发现丈夫已无意回伦敦,只想在家乡爱敦荒原创业时,游苔莎变得异常苦闷失落,直至与旧情人私奔,落水而亡。虽然这都是小说虚构的故事,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例子不是虚构故事的翻版呢?
(3)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无疑,裘徳和表妹的爱才是真爱。二人志趣相投、灵魂相通,两颗心能产生共鸣与和谐。为此,他们可以放弃金钱地位,忍贫积重;可以放弃名利,只为平凡;可以不顾世人的讥讽,只为常相守、永相伴,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才是真爱的本色。
淑,美如天使、巧如百灵,就是这么一位优雅美丽、富有艺术气质的女性,除了照顾家庭和孩子们,还常常登上铰手架帮裘德修理教堂,甘于做泥水匠的活儿。试想,艾拉白拉会吗?
总之,在作品里,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与婚姻,哈代作了最好的解释:“两个人只要真心相爱,灵魂上相通,办不办那种法律上的婚姻手续,又有多少意义呢!”千万不要小瞧这句话的力量,就是这句话使裘徳和表妹的结合受到了无尽的指责,也让作家哈代受到了极大的非议,因为它触违了传统的宗教观、道德观和婚姻制度。
3、悲剧色彩浓厚,思想超前进步。
哈代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最鼎盛的维多利亚时期(黄金时代)。国家繁荣的表面掩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传统美德和社会道德泥沙俱下、上流社会享乐奢华的生活与下层人民的穷困形成鲜明对照。为此,哈代作为正直而有良知的作家之一,率先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发起挑战。小说《无名的裘德》就是倡导打破宗教束缚和社会等级、追求人人平等、女性解放、婚姻自由的精神体现。这就是作品的社会价值与意义。由此,我们也不难分析造成裘徳和淑人生悲剧的根源所在。
在事业上,裘徳虽奋力打拼,渴望进入上流社会,但大学和教会的大门始终没有为他打开,为什么?因为他身于社会下层,没有金钱地位与背景,无法进入上层社会。他的老师也一样,费劳孙先生看清现实后,早早选择了隐退,甘心继续做一个平凡的小学教员。其实,裘徳在步入老师的后尘,他们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在爱情与婚姻上,费劳孙先生认为,既然他和淑的爱情无法延续,如果不给淑彻底的自由,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罪恶。他自认为他的做法合乎情理、合乎道德、合乎公平,迎来的却是让自己失去工作、失去名声、生活潦倒落魄。裘德因为与表妹同居,更是饱受世人的责难,不得不到处迁居流浪。淑把种种不幸归结于上帝对一个坏女人的惩罚,最后也选择了隐退,屈从于传统道德与习俗要求,回到了丈夫身边。唯有裘德不甘屈服,一直在抗争,直到30多岁英年早逝。
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固然有人物性格上的缺点,但总的根源在于传统道德观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束缚。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夫妻双方既使没有真爱,离婚也是违反礼法的行为,而裘徳和淑的同居更是社会无法容忍的。因此,1895年哈代发表这部小说后,遭受了比《德伯家的苔丝》出版时更大的社会压力,他被逼结束了他的小说创作生涯。
如果放到如今的时代,裘徳和淑相爱会如何?几乎是不值得一提的正常之事。可是在几百年前的英国,是世俗和法理所不容的。由此可见,哈代当时的思想是多么的超前与进步,他对社会的批判又是多么的大胆有力。裘德的死、淑的低头回归、3个孩子的上吊而亡、费劳孙先生遭受的境遇,这一幕幕悲惨的结局,正是哈代批判社会的有力武器。
此外,哈代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影射和讽刺来揭露社会的病处。(1)基督寺学院,影射英国牛津大学;(2)基督寺的高墙石壁,既是上流社会与下层穷人的樊篱,又是理想与现实的界线,更是一道不可逾跃的鸿沟;(3)那位给裘德回信、让他安守石匠本业、不要妄想的院长,名叫太图费奈,该词取之于希腊文“已经败之”;(4)艾拉白拉在澳洲结识的丈夫病逝后,她一度开始迷恋信仰基督,但当她决定把裘德从淑的怀抱抢回来时,怒然骂道:“基督怎么能帮我找回幸福,我宁愿放弃基督的福音!”(5)裘德立下誓言,决定当牧师时也曾骂道:“好不要脸,我竟然想到要当高高在上的主教!”
这样的隐喻、暗示、影射、讽刺,可谓比比皆是。尤其是最后他在基督寺学院的庆祝活动现场作的演讲,几乎是直指社会的病处,应属全书最精彩之笔。这就是哈代借自己的作品作出的对自由公平正义的呼唤。
早年,对哈代的作品褒贬不一,褒的少贬的多。一直到晩年,世人才公认哈代是一位思想深远的不朽的作家。这些思想直到今天,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著作中,哈代的作品仍然光芒四射,仍然值得后人细细品味。这就是哈代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4、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深邃的目光。
小说里涉及许多地名,让我们补充一点,以说明哈代治学与创作的态度。读过《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卡斯特桥市长》等作品后,我们会知道,《无名的裘德》没有哈代最擅长的环境描写、机巧意外的情节设计、浓厚的地方乡土气息,却是一部影响极为深远的经典名著。
为了写好这部作品,哈代历时数年,走遍了整个维塞司地区。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历史传说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书里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桥梁,每一座山、每一片地形、每一条铁路与火车,哪怕是每一座水坝,都有真实的地点存在。在书中,有的直接引用其真名,有的用了影射的名字。我们试列举几地,以便对哈代小说涉及的地理区间有一个总体概念。
(1)北维赛司(影射今伯克郡):伊勒斯累丘陵区,玛格丽伦属于此区。
(2)中维赛司(影射今威尔特郡):梅勒塞属于此区。
(3)上维赛司:司陶童山镇(影射今倍精司投克)位于此区。
(4)下维赛司(影射今德文郡):洼德堡居于此区。
(5)南维赛司(影射今多塞特郡):位于沙氏屯之南。
维塞司原是10世纪英国未统一前的一个王国的名字。哈代以自己的家乡多塞特郡为基础,把周围所在区域统一命名为维塞司。小说的故事均发生在维塞司地区,所以他的小说又被誉为“维塞司小说”。
看了上面的信息,您是不是对哈代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风范、务实的创作精神,大为惊叹与佩服?其实,如果您感兴趣,可以把哈代小说里提到的地方绘制出一场地理图。那样等将来有机会到英国旅行时,可以自己规划出一条哈代小说地理探访线路,不是吗?
附:《还乡》
《无名的裘德》:哈代(著),张玲(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网友评论